“吃著黃蓿菜,喝著牛腳窩里的水”,地處渤海岸邊的山東省壽光市人民,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戰天斗地、創新求變,用70年奮斗改寫了延續幾千年的貧窮落后面貌,創造了“綠色浪潮”“東方奇跡”。
久居鬧市的人,對“黃蓿菜”是茫然無知的,即便在厚重的書頁中,也難查到它的名字。可這種長于鹽堿地上的野菜,在許多壽光老人的眼里,曾是老天對壽光人*慷慨的饋贈。
想來也巧,“黃蓿菜”的特性和壽光人的精神似有幾分相似之處。“扎根于蠻荒,頑強的生命力,漫長的生長期,由貼地皮長成灌木叢,養育了無數壽光人。壽光人民正如這‘黃蓿菜’一般,靠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勞的性格和踏實肯干的精神,將窮窩子一步步發展成為‘中國蔬菜之鄉’。”采訪中,濰坊市委副書記、壽光市委書記林紅玉點出了“壽光精神”的要義。
記者深深感到,相比壽光人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他們身上所蘊含的這種艱苦奮斗、敢于擔當、創新求變、不懈奮斗的“壽光精神”,更具傳承與發揚意義。
上世紀80年代末,壽光還是有名的貧困縣。1986年6月,43歲的王伯祥擔任了壽光縣委書記。“我就是吃黃蓿菜長大的,整個壽光都一樣,怎樣能從向財政要飯吃變成自己掙飯吃?”這是他上任后想的*件事。
說干就干,敢想敢干!王伯祥開始南抓菜、糧、果,北抓鹽、棉、蝦,盯緊市場抓企業。
“發展蔬菜,關鍵是培育蔬菜市場。搞市場,就得搞個體私營經濟。”王伯祥的一番話,在干部中引起軒然大波。在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1986年,姓“資”姓“社”的論爭還沒有明確結論,這些都還是很敏感的事。“烏紗算什么?百姓*重要!共產黨的干部首先考慮的是群眾的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我們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么政治責任,由我一人承擔!”王伯祥靠著“寧可自己掉烏紗,也要百姓致富”的精神,修市場、擴道路、穩秩序……街邊小市場幾十年間已發展成國際知名的物流園。
壽光北依萊州灣,一條無形的咸淡水線將壽光分成南北兩重天:壽南氣候濕潤,土地肥沃,是有名的“昌濰糧倉”;而背靠渤海、超過全縣土地總面積一半的壽北,卻是120萬畝貧瘠的鹽堿地。
1987年10月8日,治理壽北“北大洼”的戰役正式展開。在方圓1200平方公里的北大洼,20萬人安營扎寨,埋鍋造飯。在壽北開發的第三天,王伯祥就把鋪蓋搬到了工地。4間破房子,一張老式桌子,扯上一根電話線,安上一部搖把子電話,就是王伯祥的全部辦公設施。
45天的奮戰,終于結出了豐碩成果:鹽田工廠,修筑了溝、路、渠、壩85條,總長350公里;臺田工程,修道路林帶299條,干支溝渠300多條,高標準臺田11萬畝;蝦廠工程,新筑防潮大壩3100多米,圍圈灘涂面積5萬多畝。
談起壽光,就不能不提三元朱村和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1988年農歷臘月廿八下午,在外做生意的王新民拿著一根頂花帶刺的鮮黃瓜去看王樂義。兩人的這次短暫碰面就開啟了三元朱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展之路。正月初四,王樂義就去東北把“大棚技術連姐夫都不教”的韓永山師傅請到了壽光。那時,誰也不曾想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會引發一場席卷全國的“綠色革命”。
當年的三元朱村,靠著種果樹,村民剛剛解決溫飽問題。可建一個蔬菜大棚卻要六七千元的投資,很多村民望而卻步。“但認準了的事,咬著牙也得干下去。”王伯祥說。從17個黨員帶頭到縣里給蔬菜大棚辦貸款,1990年從春到秋,為了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王伯祥那臺破吉普車就沒停下過。憑著這股子“蠻勁”,當年全縣5800個大棚都一舉成功,一個大棚一年收入3萬-5萬元,壽光的“萬元戶”一個接一個出現。到1991年,壽光的蔬菜大棚已發展到3.3萬個。
4月20日,在壽光農業高新技術集成示范區,一批四川客商正在參觀山東西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辣椒示范棚。這批客商上午剛逛完第二十屆菜博會,西良農科展位上擺放的“第七代大棚展示圖”引起了他們的興趣。
“咋沒有土墻啊,冬天溫度能保持住嗎?”客商問。“我們用保溫被取代了土墻,保溫效果很好。同樣占地10畝的大棚,沒有土墻的實種面積達7畝,有土墻的頂多5畝。”西良農業總經理崔西良說。
當天,四川客商在示范區觀看了高標準冬暖式大棚、荷蘭模式紋洛式智能玻璃溫室、新材料薄厚墻冬暖式大棚等十幾種現代化大棚。新式大棚讓遠道而來的客商開了眼界,他們紛紛向崔西良表達了合作意向。
崔西良是壽光市圣城街道崔家莊村人,自1987年開始種植設施蔬菜。目前,崔西良管理著3個設施農業園區,旗下的溫室工程建造公司每年為全國各地建造大棚3000個以上。
“從規劃設計、選址選材、建造安裝、棚內設備,到優質種苗供應、人才輸出、技術服務、市場銷售,我們都能滿足客戶大棚建造的要求。”崔西良說。
目前,壽光市已有大棚建造及管理設備研發企業600多家,叫響了“溫室大棚、壽光制造”品牌。
“做人就要做‘伯祥書記’‘樂義書記’那樣的人。”這是壽光市家家戶戶教育后生們常說的話。在壽光,正是有一批批像‘樂義書記’‘伯祥書記’這樣有膽氣、有豪氣、敢拼敢闖、敢試敢干、勇于奮斗的黨員干部和老百姓,才打造出了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點贊的“壽光模式”,才有了如今走進全域“共融共美”新時代的全新壽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