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政府與互聯網企業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大力推進云南特色農產品上行工作,構建種植、加工、營銷一體化扶貧興農產業鏈條。未來5年內,將推動100個“多多農園”項目落地云南,培養5000名云南本土農村電商人才,孵化和打造100個云南特色農產品品牌。
互聯網巨頭和政府聯姻,共同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種結合的*價值,就是通過創新來打破相關領域的體制機制壁壘,從而產生鯰魚效應,有利于聚合更大的力量來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透視“多多農園”這樣的扶貧助農模式,將新電商大平臺與地方農業大資源進行深度結合,使現代農業在產、銷、研、加工等環節實現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有助于讓農戶長期穩定地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
這是扶貧助農科學理性的選擇。今年4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就明確強調要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強化產業扶貧,組織消費扶貧,加大培訓力度,促進轉移就業,讓貧困群眾有穩定的工作崗位。這就要求,扶貧絕不能停留于簡單的“輸血”模式,而要從基于產業鏈的視角來探索建立長效產銷與品牌一體化機制。
脫貧攻堅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要攻下*后的貧困堡壘,就必須在關鍵點上*發力、不務虛功。從“多多農園”創新實踐“新農商”機制來看,將資金、項目、人才、舉措“沉到貧困縣、落到貧困村、綁定貧困戶”,這樣的模式,正是奔著問題去、向著困難攻,有助于確保扶貧目標不變、靶心不散,助力地方特色農產品上行,使產業扶貧和消費扶貧真正釋放動力。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與新電商巨頭合作,有助于用好權力和市場的“兩只手”,做好頂層設計、盤活市場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比如,拼多多在云南保山推出的“新農商”機制,就是根據生產關系和經濟關系發生的變化,來重新定義農民身份。對新型職業農民來說,既要愛農業,也要懂技術,還要善經營。這就要求政府善于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以需求來指導農業生產,以新產品引導市場,特別是利用市場平臺來提高農民的合作意識、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推進農民從單干型向組織型轉變。
總之,不論是扶貧還是助農,政府部門都要積極擁抱市場平臺,敢于創新,不斷釋放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讓農民更富,讓鄉村更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