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不斷培育出新的品種,才能引領市場,掌握市場話語權!”在寧德市周寧縣泗橋鄉天藍藍花卉基地,創辦人王永光打開自主研發的散水器,一邊觀察著一排排新培育的杜鵑花苗的透水性,一邊堅定地說。
曾在廣西做生意的王永光,對于發展花卉產業有著不一樣的理念,除了規模種植,發展電子商務,還與省農科院合作,進行自主育苗,培育杜鵑花新品種。“七年磨一劍”,他的基地不僅打造了幾十畝獨具特色的杜鵑花精品,還發展有2000盆杜鵑花及羅漢松等盆栽,年均創收150多萬元,并為貧困戶及周邊村民提供30多個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1萬多元。
天藍藍基地是周寧縣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該縣通過“建基地、扶龍頭、創品牌、促增收”的思路,以產業化、科研化為方向,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8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7億元,同比增長4.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5元,同比增長9.5%。
科技、政策 雙推雙進
“‘安全’的雞和蛋,才能贏得顧客青睞。”日前,在周寧怡然生態養殖基地,創辦人黃雄拿起一顆顆帶著安全標識二維碼的雞蛋,微笑著說。
“我們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知道土雞蛋的‘前世今生’,也可以看得出來他養的土雞從孵化到上市,每一個環節都嚴格監管。”常來購買土雞蛋的陳少云說道。
201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黃雄,看中了家鄉的生態,回鄉發展養殖業。他承包了2000畝林地,成立合作社,開始散養4萬只土雞。堅持原生態養殖,不人為催熟,好品質的怡然土雞迅速打開市場。黃雄著手擴大養殖規模,還與省農科院和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等科研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定期培訓周寧土雞放養新技術。
連鎖加盟、電子商務、營銷團隊……傳統養殖業在黃雄手上變成一條“產供銷”一體的產業鏈。創業7年來,他已擁有2個生態土雞養殖基地,存欄土雞6萬只,日供土雞蛋1.5萬枚、月供土雞1萬只,年銷售額超過800萬元。
作為一個農業縣,周寧堅持用先進的科技升級農業,用政策扶持拓展農業。
科技進村入企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近年來,該縣積極扶持企業推進技術創新,改進生產工藝。縣茶葉局與中國茶葉研究所對接,為茶企提供茶種研究、新茶育苗、工藝研發、技術革新等一系列重要課題研究條件;閩綠立體農業等企業采用標準化發酵床零排放生產管理工藝養殖生豬;町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何氏兄弟自主研發雞舍設備,萬羽蛋雞日產雞蛋550公斤,供不應求……
政策支持助推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該縣著力實施特色現代農業“百千萬億”行動計劃,出臺《周寧縣培育“百千萬億”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周寧縣培育“百千萬億”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獎勵扶持辦法》,3年統籌3000萬元用于獎勵扶持相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選任36名科技特派員,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先進技術引進推廣力度;出臺《全面推進食用農產品“一品一碼”追溯管理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對*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給予獎勵;對企業科技創新、使用農副產品品牌創建、農業保險、營銷給予專項資金獎勵;對企業金融貸款,給予年利息的60%貼息……
同時,該縣還出臺《周寧縣扶持茶產業發展獎勵辦法》《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農業朝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智慧化方向發展。
龍頭、農戶 同耕同享
眼下,正是果園里忙碌的季節。在周寧縣純池鎮純池村淳興合作社葡萄園基地里,30多名工人正在給大棚蓋上薄膜,翻土除草。
“徐守臻回來后,把荒山閑田都給利用上。我們這些村民啊,跟著他種葡萄,腰包也跟著鼓起來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徐華邊除草,邊算了筆賬:他每月在淳興合作社打工7到8天,日工資160元,妻子也在合作社幫忙,兩人年收入2萬多元;跟著徐守臻種了8畝多葡萄,年收入10多萬元;流轉荒山,還可以賺個幾千元。2016年底徐華順利脫貧。
“在徐守臻的帶動下,我們村家家戶戶都種上葡萄,他提供培訓,教我們種植、管理,還幫助拓展銷路。‘荒山’變成了掛滿甜蜜葡萄串的‘金山’啦!”徐華興奮地說。
今年36歲的徐守臻,16歲就外出打工,后經營五金建材生意。2012年,在父親的多次勸說下,徐守臻回鄉創業。2013年底,他試種了100多畝巨峰葡萄。第二年,葡萄藤少量掛果,收益不顯,村民個個都在觀望,徐守臻壓力不小。2015年,葡萄大豐收,因品質佳,銷售價格高,每畝凈收入約8000元。
“自己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目標。”葡萄效益好,徐守臻便熱情邀請更多村民加入種植隊伍。原先觀望的村民看到葡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商機,紛紛加入合作社或自己種植,這一年底,純池村葡萄種植面積擴大了130畝。
純池村山地居多,為確保葡萄收成,徐守臻組織社員開荒后在山地上蓋起了梯田式的標準種植大棚,施有機肥料,并注冊商標品牌,為純池高山晚熟葡萄打出了“綠色食品”名號。
如今,淳興合作社已發展葡萄500畝,每畝產量可達1000多公斤,社員也由初期的27人發展為68人,每位社員年收入可達10萬多元。在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下,純池村發展了800多畝葡萄基地,村民們也已掌握成熟的種植技術。
今年春耕,徐守臻又到七步鎮竹夏村承租了30多畝的荒山,種上“陽光玫瑰”,謀劃走精品葡萄路線,帶動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農村的廣闊天地正吸引著一批批“走出大山”的人們重返家園,像徐守臻這樣“回鄉務農”的新農民隊伍正不斷壯大。據統計,去年,周寧縣域外回歸涉農企業共有34家,注冊資本4.13億元;新增涉農企業92家、家庭農場43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
王永光、徐守臻、黃雄等一批從“山旮旯”走出去,一步步邁上致富大道的民營企業家們,又出人意料地紛紛回歸到耕地,采用租賃、入股、承包等方式,將鄉親們分散經營的土地或荒廢的土地集中利用起來,大力發展杜鵑花、高山晚熟葡萄、茶葉、生態養殖等特色產業,耕耘著各自的“稻夢空間”。他們闖蕩了一圈還是回來“當農民”,但他們帶回了新技術、新農具、新思維,轉型升級、自主培育,實實在在做好自己的本分,讓農業更智慧、更惠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