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科院與河南省新鄉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召開中麥578現場觀摩及產業對接會,多家公司簽訂了購銷中麥578合作框架協議,來自全國農技推廣中心、農業農村部種業局相關部門、部分小麥主產省農技推廣總站相關部門負責人,中國農科院科技局、作物所、棉花所負責人,以及河南、山東、河北相關科研院所專家、國內著名面粉加工龍頭企業、糧食收儲企業,和河南各地種植專業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代表等共300多人,共同見證了中麥578產銷對接。某企業總經理權文勝告訴記者,經過60多次的檢測,中麥578產品各項檢測指標均表現優異,與進口加拿大高筋小麥不相上下;現在需要的是大面積推廣生產,才能讓企業盡快用上,向市場推出自己的優質面包粉。
中麥578是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棉花研究所合作,歷時20年育成。針對北方小麥主產區常常遭遇極端寒冷天氣,特別是倒春寒常常致使農民辛苦生產的小麥顆粒無收,以及市場對于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日益旺盛的需求,作物所與棉花所相關研究人員立志一定要選育出適宜我國生產的強筋面包小麥品種。先是引用黃淮麥區南片主栽品種豫麥49與澳大利亞著名優質品種Sunstate雜交,育成了優質抗病穩產新品系中麥255;再用中麥255與濟麥22雜交,采用改良系譜法選育而成,從2015年開始在黃淮南片和河北試驗,2017年參加河南省優質組生產試驗,已連續4年在黃淮南片和北片區域多點試驗和大面積示范種植,均顯示出其優質、高產、抗寒、抗逆的穩定性,2019年初通過河南省品種審定,并有望在今年底通過黃淮南片國家審定。
走進新鄉縣翟坡鎮紅林村3800多畝中麥578示范基地,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剛、石家莊農科院研究員郭進考、河南農科院研究員雷振生、河南農大教授郭天財,手撫著長勢齊整、顆粒飽滿、麥稈挺直的中麥578,品嘗著中麥578烘焙的面包,端詳著樣品盒里中麥578的籽粒,忍不住紛紛對參加觀摩的各地代表介紹中麥578的三大突出特點:一是優質強筋,在不同環境下品質穩定,蛋白質含量14.7%,吸水率60%,穩定時間18分鐘,延展性163毫米,面包加工品質接近進口優質加拿大小麥水平。二是高產早熟抗倒伏,在黃淮冬麥區比高產對照早熟2天,為玉米早播提供了機遇,有利于全年豐收。中麥578粒大飽滿,常年千粒重50克左右,籽粒商品性好,大面積產量與主栽高產品種持平,株高80厘米左右,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河南省優質強筋組區域試驗2016-2017年度比高產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4.1%;2017-2018年度比周麥18增產9.0%;同年生產試驗比周麥18增產7.4%。三是適應性廣,兼抗條銹病、葉銹病和白粉病,赤霉病偏輕,較耐穗發芽,耐高溫,灌漿快,冬季抗寒、春季耐低溫。連續4年在黃淮南片和北片多點種植,即便遇到2017年冬季極端低溫,在山東德州、河北衡水等抗寒性要求高的地區,仍表現出冬季抗寒性好的特點。在2018年清明前后遇到歷史極端低溫,多數品種抗倒春寒能力差的情況下,中麥578表現依然突出。在2018年普遍減產情況下,河南沁陽縣百畝方實打驗收畝產643公斤,比當地主栽品種早熟4天,深受農戶歡迎。
在新鄉縣紅林村示范基地,齊越合作社法人張炳濤深有感觸地說:“合作社去年*次種植600畝中麥578,因前茬大豆受陰雨影響無法及時收獲,且中麥578種子播量不足,在一畝地播6斤種子、多數品種受春季倒春寒影響嚴重的情況下,還實現了平均畝產800斤的產量;今年按照專家指導,統一于10月14日一畝地播種20斤,4月24日下大雨,晚上出來查看,陣風5-6級,*時刻達到7-8級,但合作社種植的這近4000畝中麥578,因為麥稈的彈性好,都經受住了考驗;目前經過專家測試,平均畝穗數53萬,穗粒數30粒,千粒重50克,預測畝產能達到650公斤。再過20天,就該開鐮收割了,由公司到地頭統一收。”
在2018年小麥質量年會中,中麥578榮獲一級強筋優質小麥和面包烘焙品質優良小麥稱號。“優質強筋品種不等于就是優質小麥產品”,對于來自各地的合作社以及新型經營主體的疑惑,作為主推中麥578品種的河南省種子管理站副站長周繼澤表示,下一步河南省將加大品種質量監測和管理,同時為種植用戶推出配套的栽培技術,以40個示范縣為引領,組建優質小麥生產聯合體,讓全省優質專用小麥實現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為讓品質原糧完全實現優質產品,隆平高科副總裁宮俊濤表示,公司要建立技術服務平臺,讓連片種植的合作社或是加盟的新型經營主體、種植大戶,在購買種子的同時就可以通過平臺,*時間了解不同區域的種植特性、技術要領,并按照提供的標準化配套技術,統一進行標準生產,進而使得原糧達到統一的品質標準,提供給企業使用。
其實2018年11月25日,中麥578優質麥產業聯盟已在河南新鄉市小冀鎮成立,以信息、技術、服務、市場的共享,促進優質專用小麥三產融合發展。對此業界人士表示,以中麥578的潛力,從新鄉開始,走向全國小麥主產區,將為我國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重要貢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