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坐落于江蘇省泰州市,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僅有的一所專門培養農牧科技類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院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緊扣農牧產業鏈辦學、緊密結合產學研育人、緊跟區域增長極發展,鑄就了“當地離不開,業內高認同”的品質與品牌。
以協同聚科技合力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黨委書記何正東表示,為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切性,學院積極探索了“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
學院先后打造了7個校內產學研基地、2個*保種機構、17個省級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是目前全國*擁有水禽基因庫的高校,也是全省*建有省級重點實驗室和省科技創新團隊、省協同創新(工程技術)中心的院校。畜牧科技園、中牧倍康藥業、中藥科技園三個產學研基地的產業規模、人才培養、研發推廣能力更是雄踞省內榜首。
近五年,學院取得科技成果60多項,縱向項目到賬經費超過1.5億元;先后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1項;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2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6項;授權發明專利36項,SCI論文41篇,連續四屆獲評“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高校”。
學院還系統建設了三支科技服務隊伍,以老帶新、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反哺課堂,打造科技合力。其中,由知名專家教授組成的科技服務團隊重點幫扶畜禽養殖業;由青年教師組成的助企興農科技服務團隊著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由教師帶領高年級學生組成的大學生科技助農團則將學生的暑期實踐、頂崗實習、畢業生產實習與科技服務有機結合,在服務“三農”中實現人才培養。
向創新要服務效力
學院堅持創新思維,推出“品種+基地+技術”科技服務套餐,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近3億元,成果技術轉移收入7790萬元,連續兩屆獲“全省科技富民突出貢獻單位”、連續五年獲省科協“先進集體”、連續三年獲“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
品種培育上,學院與姜堰種豬場聯合培育了抗病強、風味佳的*新品種“蘇姜豬”,自主培育了具有野禽風味的“黑羽番鴨”,深受市場歡迎。
基地建設上,學院與江蘇百匯等龍頭企業合作共建了集新品種展示、優質種源供給、新技術示范于一體的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為科技成果走出校園、走向市場搭建金色橋梁。
技術推廣上,學院一方面積極對接政府,將畜禽科學飼養管理等技術組裝集成,形成“政府(縣村、行業)-學院-企業(養殖戶)”聯動服務機制,解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后一公里”問題;另一方面,激勵教師帶著成果推廣,帶著技術服務,深入養殖生產一線,開展配套技術的研制和示范推廣,“種草養鵝”技術、“蛋鴨籠養”技術等分別被中央電視臺制作成專題片。
學院還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掛縣幫扶,建成15個特色鮮明的專業示范村和10個養殖示范基地,開展各類技術培訓近100場次,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5億元,連續十年獲江蘇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考核先進單位。
用培育增農民活力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院長朱善元看來,農民的活力激發出來了,鄉村振興這盤棋就活了。
作為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學院充分發揮自身教學、師資和產學研基地等優質資源,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涉農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培訓、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等五類培訓為抓手,積極探索實踐“政府訂單、學院培育、農民受益”的“三方互融、政校聯動”培訓機制。
學院先后打造了農業技術培訓推廣中心、農業科技培訓中心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中心3大培訓中心,并與泰州市政府共建了“泰州市農業科技培訓學院”,被授予“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
學院創新推出“教室+實驗室+工廠”“網絡遠程培訓”等育人途徑,開展“菜單式培訓+全程跟蹤服務”特色化育人,構建了“政府引導、校企地合作”新型職業農民育人模式,年到校培訓人數超1萬人,連續五年被表彰為“農業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先進單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