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驅車前往天門市石家河鎮,所到之處,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灌溉自如,好一派現代化大農業耕作景象。
“以前種稻子,每畝*多收八九百斤,如今畝產可超過1300斤。”談到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變化,唐店村村民汪新華一臉喜悅。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糧食安全新戰略的重大舉措。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北,從2016年起,掀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熱潮,2000多萬畝“望天田”“冷漿田”變成“噸糧田”“高產田”,土地產出效率得以提升,自己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盯痛點,筑起糧食安全屏障
湖北省素有“中部糧倉”之稱,連續多年糧食總產穩定在500億斤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應有貢獻。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農業基礎薄弱,設施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瓶頸,制約著糧食穩產高產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一項調查顯示,全省人均耕地占有率低于全國水平,60%的農田只能抵御5年一遇的災害,多數排灌設施帶病運行,中低產田普遍居多。
耕地資源是糧食安全的重要資源保障,耕地數量及質量不保證,糧食安全將無從談起。
2016年,省委、省政府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列為全省四大“補短板”重大工程之一,并成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協調機構”,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方案》。去年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也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安排部署。
以47個糧食主產縣(市、區)為重點,優先選擇建設條件好、相對集中的區域,集中連片推進。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高標準農田3570萬畝,建成后,畝均糧食綜合產能可提高100公斤。
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負責人陳詩軍介紹,高標準農田包含了“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多方面內容,對土地整理、水利設施、道路交通、電力設施、土地培肥、林網配套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務必答好答優的必答題,全省以嚴格考核機制推動,將糧食主產縣(市、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履職盡責考核,對完成任務不好的縣市區,還要問責追責。
補短板,傳統耕地煥發新活力
漢川沉湖萬畝蝦稻連作示范基地,一塊塊被整齊分隔的方塊形田塊,如同一個模子刻印出來一般。生態溝渠縱橫交織,筆直的機耕路四通八達,農用機械可直接開進田間,每120畝稻田配備一個功能齊全的哨棚。
基地負責人介紹,這里原本是高低不平、分布零散的農田,經過三年的整治,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能機耕”的標準化高效農田,產出率提高近20%。
前些年,湖北省陸續實施過農業開發、農田水利等項目建設,有的標準較低,有的陳舊老化,已經無法適應當前農業生產需要。對照“高標準”要求,農田建設“缺什么、補什么”,因地制宜提檔升級。
天門市江店村是丘陵地帶,農民基本靠種植水稻為生。相關部門經過多次調研,走訪村民,發現江店村農業生產*的困擾是灌溉用水不足。去年,天門投入2000多萬元,對溝渠和泵站進行改造,對80多口塘堰進行整治,如今,以江店村為中心的周邊1.2萬畝農田灌溉難題得到解決。
傳統耕地煥發新活力。經測算,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比之前產出率提高近20%。
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畝均投入不能低于3000元,錢從哪里來?據了解,各地探索“政府主導、市場引導、農民參與”的多元化籌資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
襄陽、潛江、天門等地創新投入機制,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競爭立項等方式,激發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參與。
三分建,七分管。各地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誰管護”的原則,賦予村集體和投資主體的管護主體責任,簽訂管護合同,確保項目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聚合力,一改“五牛下田”局面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一個現象,高標準農田旁樹立的項目標識牌上,法人單位不盡相同,包括發改、財政、國土資源、水利等部門。
經了解,過去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渠道分散、標準不統一,各部門各自為政。
從今年起,農田建設“五牛下田”的局面將發生改變。去年以來,中央、省級陸續進行了機構改革,將發展改革委農業投資項目、財政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原國土資源部農田整治項目、水利部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管理等職責整合,列入農業農村部門。
新形勢下,機遇與挑戰并存。“機制理順后,更有利于集中力量高質量開展農田建設。”陳詩軍說。今年,農業農村部將統一下達任務清單,從中央預算源頭上對項目資金進行整合,設立農田建設專項。優先將劃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
分步實施,一張藍圖干到底。按照規劃,今年全省將完成34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陳詩軍表示,積極鼓勵各地加快建立農田建設管理體制機制,統一建設內容和要求,保質保量保進度,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廣袤田野開花結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