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名軍人,轉業后在林業局從事森林消防工作。2018年初,我來到江西省信豐縣崇仙鄉蔭橋村擔任*書記。如果說我的*個戰場在沙場,第二個戰場在火場,那么如今我的戰場就是脫貧攻堅的現場。從部隊老兵到扶貧新兵,崗位變了、職責變了、環境變了,但為百姓做點事的想法沒有變。
為群眾做點實事,*書記責無旁貸。一到村里,我干的*件事就是走訪摸底。先把村里的情況摸清楚,把村里人當成家里人,才能真正開展工作。主動幫村民收玉米,主動找村干部聊家常,主動幫貧困戶做家務……一番“主動”下來,初見時的距離感消失了,見面有話說了,我漸漸熟悉了村子,村民也慢慢熟識了我。
在走訪中,有村民跟我“掏心窩子”,反映村里的飲水安全是個大問題。原來,村里不少貧困戶還喝著沒有經過處理的地下水。我趕緊奔走聯系,協調一家愛心企業送來價值近6萬元的凈水設備,為貧困群眾解決了水質問題。畢竟,如果光有收入而沒有一個安全、安心的生活環境,扶貧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駐村幫扶,只“往后看”可不行,還得為村子“向前看”。聽說一名貧困群眾擅長制衣技術,我便鼓勵她開店創業,并努力幫她找市場。如今,她開起了制衣小作坊,足不出戶就有收入,“長技”真正變成致富手段。不只是制衣,蔭橋村目前25戶貧困戶相繼發展起蓮子、花生、土雞、魚等種養產業,走上了產業脫貧的路子。
一年多來,我這個駐村新兵感悟很多。身在村里,是對駐村*書記的一項基本要求。但心在村里,才是更值得追求的標準。因為在老百姓心中,信任還是不信任,不光看在村里待了幾天,更看是不是和大家打成一片。老百姓支持不支持,關鍵不是看說了什么,而是看做了什么。當地有一個通俗的說法,什么時候家里養的牲畜見人不亂叫,就說明這個人來得多、跑得勤,工作更容易做到家,心也就貼得更近。這對初來乍到的*書記來說,是個不小的啟示。
奮戰脫貧一線、立足攻堅現場,*書記就要把豪言壯語落實到細枝末節,為老百姓解決實實在在的困難,如此才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