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如何讓占據農業經營主體的小農參與并受益于農業現代化?近兩年來,寧夏銀川市積極扶持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參與其中的一些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以“全托管”“半托管”等模式成為小農戶的“田保姆”,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但同時,隨著土地托管面積逐漸增大,托管方面臨的資金壓力和農業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凸顯。
“田保姆”種田 小農坐等糧入倉
很長一段時間,土地流轉是推進農村土地規?;洜I的主要方式。但記者采訪了解到,一方面一些戀地老年農民不愿流轉;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流轉價格居高不下等原因,造成經營成本較高,承租經營主體取利空間越來越小,加之近兩年農產品價格偏低,部分承租經營主體虧損,單方毀約、拖欠流轉費的情況時有發生。如寧夏金竹柳園林綠化股份有限公司2013—2016年在銀川市賀蘭縣流轉土地1萬畝用于林木種植,因公司非法集資導致經營虧損、破產,拖欠流轉費累計兩千萬元。
在此背景下,銀川市出臺辦法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以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形式為主的利益聯結新型經營機制。靈武市鑫旺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以下簡稱“鑫旺”)率先嘗試“全托管”小農土地,成為農民的“田保姆”,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
“以前經常半夜起來干活,現在省心又省力,再不用圍著這20多畝地轉,我和媳婦有更多精力種植瓜果蔬菜,還能就近打工,一年多收入兩三萬元。”銀川市下轄的靈武市梧桐樹鄉楊洪村村民杜斌說。
杜斌家有40畝地,實行水旱輪種制,從2016年起把種水稻的地托管給鑫旺,每畝托管費750元到800元,保底畝產量1150斤。杜斌說,從這兩年情況來看,實際產量都超過保底量,在去年糧食行情不好的情況下每畝地的凈收益也有八九百元,超過當地流轉費標準。“看著收益和自己種地差不多,但咱種地的人都知道,如果算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自己種只有虧,沒得賺。”他說。
鑫旺負責人王海剛說,這三年托管讓農民嘗到了甜頭,從不信任轉為信任。截至今年3月初,簽訂合同的全托管土地有6000多畝,其中2000多畝來自小農戶。
集約化降成本 標準化增效益
根據銀川市農業農村局的數據,到2018年底,全市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24萬多畝,絕大部分是半托管,涉及托管服務對象5556個,其中農戶5336戶。受訪基層干部群眾認為,土地托管實現了家庭聯產承包“分”的優勢與土地規模經營“統”的功能的*組合。
首先,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難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越來越多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退出農業生產,留在農村的,既不愿種地也不會種地。目前仍在種地的以50歲以上甚至60歲以上農民為主,他們因年齡、文化水平等原因,與市場對接并不緊密,在耕種諸多環節中容易出現問題,影響產量和收益。銀川市農業農村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趙漢山說,土地托管是由懂得農業技術和管理的組織對分散的農民的土地提供集中的托管服務,且不改變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更受老年農民歡迎。
其次,*限度讓農民收益。靈武市農經站站長楊志軍說,土地托管讓農民獲得三方面收益:一是保底產量收益;二是高質超產的額外收益,即土地集中后,規?;瘞涌茖W化、標準化種植,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都得到提升,托管方還對接糧食加工龍頭企業高價收購;三是利用節省出的時間種植經濟作物或打工獲得收益。杜斌說,經過鑫旺牽線,他家這兩年的水稻賣給了當地一家大米加工企業,每斤價格比市場價高八分到一毛,一畝地又能多收益百八十元。
再次,將零散土地集約化后統一耕種,節本效果明顯。盡管寧夏水稻種植機械化率已超過90%,但因農民土地零散,轉場浪費不少時間。王海剛說,托管土地后,他們首先挖掉一些田埂,將小田合并變成大田,農業機械化效率自然提高。同時土地托管過程中采用的測土配方施肥減少化肥用量,大型植保機和無人機噴農藥減少多次噴藥造成的污染和浪費,加之他本身就是農資銷售者,能享受批發價的優惠,生產中節本效果明顯。寧夏農利達農資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從事托管服務的企業,其負責人謝利民算賬說,全程進行社會化服務,托管水稻每畝可節省成本97.5元,托管玉米每畝可節省87元。
托管方資金和人才“窘境”待破解
托管模式按理說是讓托管雙方共享利益共擔風險,但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目前仍處前期推廣階段,托管方要承擔“保底”的壓力,卻未享受到“超產”的利益,其盈利來源主要依靠銷售農資化肥和提供機械化服務。一些基層農業干部和土地托管方認為,土地托管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對于經營主體來說,他們還有不少擔憂。
首先是推廣托管難度大。王海剛說,土地流轉只要全村80%的人認可就可以實施,但土地托管必須要求百分百,因為農民土地太過零碎,一戶的土地可能分散在全村各個角落,一旦有人不同意托管,不僅影響機械化效率、提高種植成本,還可能造成減產風險。
其次是資金壓力大,融資難。由于簽訂合同時,農民只預付部分托管費,經營主體在農業種植過程中需要墊付周轉資金,而農業企業貸款又很困難,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此外,人才匱乏也是重要制約因素。農民將農田托管給服務組織,同時也把農業經營風險“托”給了服務組織,托管面積越大,風險就越高,迫切需要有成熟的農業人才坐鎮指導解決問題,而讓服務組織去培養技術人才,在花費和時間上都不允許。
業內人士建議,一方面希望政府在補貼資金、貸款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服務組織*需要的人才在當地農技服務中心,盡管國家已出臺鼓勵事業單位專技人才創新創業的辦法,但各地方尚未出臺配套細則,因此這些人才仍端著鐵飯碗不敢動,盼望盡快落實松綁,解企業人才之“渴”。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