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銀川市水稻種植工作進入尾聲。今年賀蘭縣種植大戶常樹軍的稻田改換了新模樣,稻田四周原來僅有3米寬的退水溝,被加寬成5米的養殖溝,在種稻之余,他還養起了魚和螃蟹。
包括常樹軍的種養面積在內,目前銀川市稻蟹種養面積達到2.4萬畝,預計秋季會有25萬公斤成品蟹上市。一塊田地,既可種稻又可搞養殖,實現了雙豐收,這是今年市農業農村局重點推廣的“稻蟹綜合種養模式”。該模式不僅實現了一田兩用、一水兩用、以蟹除草、蟹糞肥田等生態農業功能外,還具有苗種成本低、技術易普及、產品好銷售、生產集約化的特點。
產品綠色環保還增值
站在田埂上,遠處蔚藍的天空和整齊劃一的稻田融合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常樹軍常常留戀這樣的場景,“種地雖然辛苦,但農村的美麗風景也能讓人忘卻辛勞。”雖然是*年搞“稻蟹綜合種養模式”,但他信心十足,計劃了1400畝的稻田準備大干一場。
近日,在賀蘭縣常信鄉的某處魚池,常樹軍帶領合作社的員工們將魚池中的鯽魚苗子打撈裝車,運至不遠處已經挖好的養殖溝內。“里面種稻子,外圍養螃蟹和魚,兩不耽誤。”常樹軍所說的“兩不耽誤”是指螃蟹能除草,蟹糞又能肥田,他既能省下一大筆人工除草費和稻田肥料錢,又響應了政府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號召。
他告訴記者,以往種水稻,除掉流轉費、機械費用、人工費用、農藥及肥料等費用后,每畝地的純收入在200元左右,僅能賺個辛苦錢。但近兩年,銀川市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生態發展,常樹軍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在走訪調研了一些成功案例后,今年他將合作社流轉的3000畝稻田的一半拿出來發展“稻蟹綜合種養模式”。展望金秋,他顯得信心十足:“如果管理得當,今年秋天水稻和螃蟹每畝田能增加六七百元的收益。”
按照《寧夏實施〈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方案》,寧夏將以銀川市和石嘴山市為重點,推廣“寬溝深槽”稻漁綜合種養和“以漁改堿”。目前全區共計建設3.8萬畝,其中銀川市推廣稻漁生態綜合種養1.4萬畝,在全國創新生態陸基漁場種養模式1萬畝,并打造了4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據悉,今年銀川市也將重點打造西夏區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基地,新建稻漁綜合養殖1.5萬畝。
大戶引領示范小戶跟進學習馬學龍是賀蘭縣立崗鎮永華村的村民,前幾年一直奔走各地以開收割機為生。“一開始每年能賺個十萬元左右,到這兩年市場行情不好,就掙不上錢了。”
就在馬學龍發愁的時候,2018年同村的吳英平種起了水稻,養起了螃蟹,賺了不少錢,這讓馬學龍心動不已。因此,今年他也回到老家流轉了500畝地,跟著吳英平一起干。
在永華村及其周邊鄉村,像馬學龍一樣回鄉跟著吳英平發展“稻蟹綜合種養模式”的農戶大約有20戶,他們都從吳英平的經歷中看到了致富的新途徑。吳英平說道:“以前銀川是販螃蟹的,自己沒有定價權,利潤很薄,聽說這個項目后就干脆自己來養,掌握主動權,沒想到一嘗試還真成功了。”
在賀蘭縣水產站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年吳英平發展了480畝稻田,一年下來純收入20余萬元。“這個模式可以循環利用水資源,只要管理得好,豐收不成問題。”有了2018年的種養經驗,今年吳英平將面積擴大到1100畝,并在蟹苗引進、種養技術等多方面為農戶提供指導和幫助。
在吳英平等種養大戶的帶動下,目前銀川市形成以賀蘭縣常信鄉、立崗鎮為核心的稻蟹綜合種養示范區,47家企業合作社參與其中,并吸引帶動了600余戶農戶加入。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成立銀川市稻蟹綜合種養聯合體,從品種選擇、苗種培育、苗種供應、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全方位為農戶提供服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