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是《自治區“十三五”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中確定的重點利用領域,把以秸稈為原料生產非木漿紙納入原料化利用主要內容,從而提高了秸稈高值化、產業化利用水平和技術的示范推廣。
新出臺的《寧夏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方案》,明確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補助標準,其中玉米秸稈機械撿拾打捆每噸補助100元,通過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進一步提升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在自治區財政廳和農業農村廳的支持下,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在同心縣通過實施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形成可推廣的生態農業循環產業鏈,開辟了鄉村振興、脫貧富農、生態環保的新路徑。
財政部農業司有關負責人在調研此項目時說,同心縣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是立足脫貧攻堅戰略、環境污染整治、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好項目,可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經驗。
引進秸稈循環利用項目 帶動產業快速發展
同心縣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自治區確定的“五縣一片區”深度貧困縣之一,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劃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目前,全縣有貧困村100個,建檔立卡總人口27636戶103287人,目前已脫貧銷號貧困村88個,脫貧人口23609戶90103人,未脫貧人口4027戶13184人。
近年來,該縣以脫貧富民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振奮精神、務實苦干,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全力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全縣經濟社會始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2018年,該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2億元,同比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億元,增長1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3.47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000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0元,增長11%以上。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小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瓜菜等農作物的種植,所產生的秸稈產量大、種類多,長期以來一直成為農民生活和農業發展的寶貴資源。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稈利用反而降低,隨意拋棄、焚燒現象較為嚴重,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何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對于穩定農業生態平衡、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意義重大。
2018年,同心縣三聚環保萬噸級秸稈綜合循環利用項目投產運營,通過與寧夏榮華牧業控股有限公司10萬噸反芻飼料、伊楊萬頭安格斯肉牛養殖基地、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中國伊牧云·牧場等企業及項目的有機結合,使得秸稈顆粒飼料降低了養殖成本,對于提高牛羊肉肉質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同心縣已經形成了以秸稈綜合利用為代表的循環農業,不僅實現了“源自農業,反哺農田”“變廢為寶,生態環保”的綜合循環利用,開啟了“農作物秸稈-生物質炭基復合肥料還田”和“農作物秸稈-秸稈顆粒”飼料養殖的“生態種養”一體新模式,也延長了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鏈,使秸稈綜合利用與農民增收呈現雙贏的局面。
打造秸稈回收示范基地 加快產業持續發展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深入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緩解了水稻、玉米、小麥秸稈浪費和因焚燒秸稈而造成的空氣污染現象,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3%,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產業化格局,建立了可持續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促進了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據測算,寧夏回族自治區2018年小麥種植面積198.8萬畝,產量40.9萬噸;玉米種植面積435.5萬畝,產量214.9萬噸。檸條種植面積達到644萬畝,可利用面積102萬畝,年可收獲檸條飼料50萬噸以上。目前,小麥秸稈通過飼料化利用、秸稈還田和造紙等已基本利用;馬鈴薯、小雜糧、油料和蔬菜秸稈及秧葉通過飼料化及農戶自行處理等方式已利用;水稻秸稈除通過機械春秋季高茬深翻還田、養殖場飼料化等綜合利用外,還有26.8萬噸秸稈沒有合理處理;玉米秸稈通過牛羊飼草直接利用100萬噸、黃貯利用30萬噸、打捆貯存18萬噸,肥料化、燃料化及生物質發電等轉化20噸,仍有50萬噸左右玉米秸稈留在田間未處理;林果業廢棄物20%通過肥料化、燃料化利用。秋冬季主要焚燒源為水稻高茬、部分玉米秸稈及田間雜草。同時,秸稈深翻還田由于時間太短,每年到春季播種時被深翻的秸稈仍不能完全腐化,影響農作物播種,是引起秸稈二次焚燒的主要原因,長期下去,還會產生秸稈病蟲害,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全區每年仍有約76.8萬噸秸稈未合理利用。
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秸稈利用項目區,2018年,同心縣農作物種植面積156萬畝,年產秸稈約55萬噸,其中:種植玉米40萬畝,約產生玉米秸稈20萬噸;種植小麥38萬畝,約產生秸稈15萬噸;種植薯類18萬畝,約產生秸稈4萬噸;種植秋糧40萬畝,約產生秸稈10萬噸;種植經濟作物20萬畝,約產生秸稈6萬噸。全縣檸條留床面積150萬畝,年平茬復壯10萬畝,產生檸條秸稈3萬噸。該縣申報的《寧夏同心縣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將從2019年1月開始至2020年12月全部建成。該項目旨在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吸引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參與,建設一個秸稈回收利用示范區,年回收處理秸稈30萬噸;建設3個秸稈粗加工基地,年產28萬噸秸稈生物質顆粒;建設秸稈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基地、全混合日糧飼料利用示范基地、生物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廣基地、生物炭基肥示范推廣基地和互聯網+秸稈綜合利用監管平臺及技術研發培訓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
該縣通過全面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廣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引導養殖戶將秸稈資源作為養殖主要飼草來源,引進秸稈加工利用企業、技術,生產生物質炭基肥、生物有機肥、全混合飼料等,發展綠色農業,形成了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的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模式,切實提高了同心地區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推進了大氣環境質量不斷好轉,推動了全縣脫貧攻堅進程和生態立縣戰略實施。
助推秸稈高效綜合利用 拉動農業經濟增長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有利于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質量,事關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建設現代農業、保護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發展問題。
為進一步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同心縣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堅持以農用為主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因地制宜制定秸稈還田規范,促進種養結合,推動秸稈機械化還田、養畜過腹還田,進一步提高肥料化、飼料化綜合利用率。
寧夏榮華生物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堅介紹,隨著同心縣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的實施,季節性帶動2000人進行秸稈收集、儲存、運輸工作,秸稈綜合利用加工環節,還可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按照目前的市場測算,1噸農作物秸稈的回收價格約200元到260元,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若增加10%,即消化7000萬噸秸稈,可直接為農民至少增收140億元。同時可以帶動周邊秸稈收集、運輸、儲存等服務業發展。因此,發展農作物秸稈回收利用,既可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又可使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
農作物秸稈是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集約、高效、綜合利用秸稈資源,是改善農村衛生條件的清潔工程、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的沃土工程、優化畜牧業結構的節糧工程、減輕大氣污染的環境工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能源工程、增加農民收入的富民工程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工程。項目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
長期以來,農作物秸稈一直是寧夏回族自治國農民生活的基本燃料和農作物的物質資料。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使用農作物秸稈作為家用燃料,而選用商品能源等,傳統的農作物秸稈利用途徑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農作物秸稈出現季節性、地區性、結構性過剩,大量農作物秸稈得不到收集利用,每逢農忙期間,農作物秸稈遍地焚燒現象依然嚴重,屢禁不止。農作物秸稈違規焚燒,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威脅交通 運輸安全,影響城鄉居民生活。通過農作物秸稈回收利用,可有效地改善農村公共衛生環境,有助于整治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提高農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院企合作共建實驗基地 引導百姓增產增收
肥料的大量使用,極易產生土壤鹽漬化、板結、重金屬累積、地下水污染、農產品品質下降等不良影響。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科學配比有機無機成分是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炭基肥是一種新型的緩釋肥料,可增加土壤中炭基—有機質的含量,快速改造土壤結構,平衡鹽與水分,通過快速熟化創造有利于植物健康生長的土壤環境,從而增加土壤肥力,促進作物生長。
寧夏榮華生物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寧夏農林科學院開展《秸稈生物質資源化循環利用產品及技術模式研究》項目,以寧夏中南部特色作物玉米為研究對象,設置隨機區組試驗,研究炭基肥不同施用量對作物生長、生理特征及土壤養分和土壤團聚體的影響,反饋校正并*終提出專用型炭基肥營養元素配比。
通過試驗數據分析,使用炭基肥后,玉米根系鮮重、根表面積、根體積、根尖數和根分叉數都高于常規施肥,畝施用炭基肥90公斤左右時,有顯著差異,同時,玉米的SPAD值也高于常規施肥。隨著炭基肥用量的增加,玉米葉片蒸騰速率顯著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顯著升高,玉米禿尖長度也呈下降趨勢。通過對土壤0~20厘米、20~40厘米深度的土壤團聚分析發現,施用炭基肥可以促進土壤團聚體的形成,在畝用量90公斤左右,水穩性團聚體質量分數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說明施用炭基肥有利于土壤結構的穩定。與常規施肥相比,畝施用炭基肥90公斤,顯著提高了土壤有效氮磷鉀養分含量,有效保蓄了投入養分,提高了養分利用效率,并且土壤有機質含量也有顯著性的增加。通過項目研究發現,減量20%施用炭基肥可以明顯促進玉米生長,提高玉米產量。
“由于生物質炭基肥保墑保水的作用,2018年種植的紫花苜蓿,使用炭基復合肥和未使用炭基復合肥的變化明顯不一樣,同一時間播種,同一品牌苜蓿種子,使用炭基肥的苜蓿比未使用炭基肥的苜蓿早返青十五天,這樣可以多收一茬苜蓿。”楊堅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