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鄉村治理不僅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更關乎農村的長治久安,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一環。日前,記者來到合肥市長豐縣義井鄉和下塘鎮,只見村莊綠樹成蔭、干凈整潔,青磚黛瓦的民居點綴在綠色的田野上,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
近年來,合肥市長豐縣抓住美麗鄉村建設等機遇,加強鄉村法治建設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鄉鎮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和法治服務,鄉村學法用法蔚然成風。
普法宣傳進鄉村
2018年10月,合肥市長豐縣*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經濟發展不斷提速。“車越快越難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加速,農村面臨的新問題、新矛盾也日漸突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治理有序是保障,增強農民的法治意識是關鍵。鄉村治理要講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要讓基層干部群眾養成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行為習慣。下塘鎮安費塘社居委主任袁慶對此深有體會:當下農村“空心化”問題比較突出,外出務工群體大,留守鄉村多以老弱病殘人員居多,客觀上給普法工作帶來了困難。面對這些難題,如何減少矛盾、化解糾紛,把治理重心從過去的問題發生后到處‘滅火’,轉到事前‘防火’‘降火’上來呢?義井鄉徐巷社區書記徐貴安告訴記者:“只有加強鄉村法治建設,讓鄉村秩序井然,處處體現公平正義,才能讓鄉村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一些村民受傳統觀念、熟人社會的影響,法治下鄉難度不小,農村法治建設也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難點。“要想讓村民學法知法守法,我們黨員干部就要帶頭。”袁慶告訴記者,不少村邀請法律工作者對村務及村班子進行“法治體檢”,對村規民約、村集體經濟合同、項目建設提供法律意見或起草法律文書,助推農村法治建設。
“司法所的工作人員定期到村里為村民提供法律服務,現在大伙遇事就找村干部協商,遇到難題就向律師請教。”義井鄉徐巷社區矛盾糾紛調解員曾興祿說。
2016年至2017年間,安費塘社區西劉崗小組土地復耕增減掛項目實施過程中,涉及到對很多居民“門前屋后”的綠化進行改造,為爭取居民的理解支持,村干部和西劉崗村民自治理事會的成員一起學習相關法律法規,與施工單位負責同志一起,主動上門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與群眾協商解決問題,確保了工程按時按質完工。
依法辦事解難題
依法治村就得依法辦事,依法解決村里大小事務和村民的矛盾糾紛,讓村民學法守法。
2018年底,安費塘社區70多歲老黨員顧慶福到社居委反映:“五保戶朱民的田被修路占了,因在土地確權時他承包的田被定為集體土地,少數村民就想瓜分他的占地補償款,這樣太不合人情了,五保戶沒有親人,我們又不好直接站出來反對,只能找你們協商解決。”
村干部和村自治理事會成員入戶了解情況,擬定解決方案。今年1月17日,召開社區協商議事會,農辦工作人員認真講解《農村土地確權法》法律知識,讓想瓜分老人補償款的農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經過參會人員反復協商、討論,*終將老人的土地重新確權登記,老人*終領到了補償款37380元。
近年,徐巷社區南圩村民組通過土地復墾,多出20多畝地。村民組30多戶村民家家都想分到*肥沃的地。調解員曾興祿告訴記者,那時他和村干部天天上門做工作,但還是糾紛不斷。*后,村“兩委”班子和司法所、村矛盾糾紛調解員一起召集村民代表開會,先認真學習《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秉著依法辦事的原則,一起研究解決辦法,一家家上門做工作,*終順利解決了這一矛盾。
在家門口遇到糾紛找村干部,出門在外遇到糾紛找鄉鎮司法所。義井司法所嚴長江告訴記者:“僅去年一年,我們就免費為上百位村民提供各種法律援助,其中提起司法訴訟超過20件,幫助村民解決矛盾糾紛、維護合法權益。”
2018年,甄祠村民組村民甄茂初在合肥市某企業發生工傷,右腿骨折,他父親找到司法所,希望得到司法援助。嚴長江開著車,兩次帶著父子倆趕到工廠協商,但一直沒有結果。“*后,司法所出面,找到包河區人社局,通過勞動監察大隊出面調解,企業賠償甄茂初28萬元。”嚴長江告訴記者:“我們大多數法律服務都是免費的,包括搜集材料、代寫訴狀等,有時還要貼上奔波的路費。”
法律服務惠村民
買到假農藥、假種子怎么辦?當權益受到侵害時,農民工如何維權?此類問題農民關注度比較高,每次村里舉辦類似的法律宣講會,前來咨詢問題、了解政策的群眾絡繹不絕。
“處理好發生在群眾身邊的這些維權案件,說服力*強,群眾心服口服。”下塘鎮副鎮長董朝銀認為,村民喜歡以身邊的人和事來教育自己,希望通過自己能聽得懂、看得明白的方式學習法律知識,社會各界應與法律工作者一起講好普法故事,通過開展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向群眾宣傳法治知識,讓村民休閑娛樂中潛移默化地學法守法。
“以前,總覺得律師離我們很遠,現在司法所的同志經常下鄉,遇到拿不準的問題群眾都愿意聽聽他們的意見。”徐巷社區計生專干陳蘇娟說。
義井鄉在農村改廁、土地復耕增減掛項目中,通過各種形式向群眾宣傳政策、宣傳法律,為順利開展工作提供了保障。法治宣傳、法律服務進村入戶,面對面為群眾答疑解惑,各村居開通了法律援助微信群,引導群眾學用法律來維護權益,將矛盾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鄉村治理僅靠剛性的法律法規也不行,還需要以真摯的感情溫暖人的心靈、以道德的力量鼓舞人的精神、以法律的尊嚴規范人的行為,要把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道德修養、文化素質與發展經濟當成同等重要的工作來抓。2017年,下塘鎮退休教師高前進建議制定村規民約,用村規民約規范村民的行為、糾正不良風氣,推進村民自治。安費塘社區村民理事會會長劉家洋建議,將村民議事廳西面的山墻打造成村民自治宣傳文化長廊,讓村民了解村規民約的內容。3個多月后,文化長廊建成,包括制作站立式宣傳欄22個板塊、壁掛式展板24塊、文化墻2面,為村民自治營造文化氛圍。《安費塘社區村規民約》修訂完成后,上報鎮黨委政府備案,共印制500本,發放到各家各戶。該社區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倡導黨員干部帶頭移風易俗,推進鄉風文明。
袁慶自豪地說:“如今,鄉親們拼的是發展經濟,比的是勤勞致富,賽的是文明和諧,我們安費塘社區可以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干群關系融洽、鄰里之間和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