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浙江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浙東唐詩之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之路和大運河詩路是浙江省要重點打造的文化高地、文明高地,是浙江大花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浙江建設的重要內容。
四條詩路貫穿浙江全域。自2018年6月《浙江省大花園建設行動計劃》發布以來,我們陸續走訪杭州、紹興、臺州、麗水、溫州等地,多次召集詩路沿線市和縣(市、區)代表舉行座談會,就沿線詩路文化研究保護現狀、詩路文化產業發展前景等問題展開專題調研。在此基礎上,2018年11月,浙江省委宣傳部聯合省級有關部門舉辦“共建大花園,共享美生活”詩路主題活動,探索性地將調研成果轉化成行動部署。
當前,浙江省詩路文化帶建設序幕剛剛拉開。根據專題調研以及詩路主題活動實施情況,結合調研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專題分析,我們提出做好詩路文章的初步對策和思考,以求共同努力做優詩路文章,助推大花園建設。
一、詩路文化帶建設對打造浙江大花園的意義
詩路文化帶作為我省大花園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是省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兩個高水平”建設的點睛之筆,對省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有著重要意義。四條詩路串起浙江千村百鎮,詩路沿線古跡非遺眾多,承載先賢古韻。
據初步統計,從晉代至清代,歷代文人在詩路上留下了上萬首詩詞名篇,展現了詩人行跡圖、水系交通圖、城鎮風物圖、浙學文脈圖,體現著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力,詩意畫卷鋪就了浙江文脈。四條詩路沿線城鎮密集,經濟文化綜合實力和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詩路文化帶建設對我省大花園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一是為大花園建設鋪就人文底色。作為“富民強省十大行動計劃”之一,大花園建設特色鮮明。浙江詩路文化孕育于吳越時期,發展于晉唐時期,成熟于宋元時期,繁榮于明清時期,我們在新時代提出詩路文化帶建設,這些都構成了“文化浙江”的重要支撐。山水都在詩句里,鄉愁就在詩意里,詩路文化帶建設體現浙江山水特色,彰顯浙江歷史文化內涵,成為“詩畫浙江”大花園建設亮麗的人文底色。
二是為浙江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綠色發展夯實文化內涵。有研究者指出,詩路文化帶主線形似金文的“文”字,是浙江歷史文脈所在。詩路所提供的詩情畫意、人文情懷、歷史元素,是浙江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綠色發展中取之不竭的素材;依托詩路文化開發鄉村旅游、文化創意、健康養生,讓人們看到“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有了新內涵,展露出無限的發展生機。
三是為浙江文化高地、文明高地的打造提供新路徑。文化是一種軟實力。文化里面有精神寄托,有“詩與遠方”,能夠在體驗層面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文化成為新一輪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的背景下,詩路文化帶串起古往今來,串起山水風景,串起江南文化,是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為浙江打造文化高地、文明高地提供新路徑,為新時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提供浙江探索。
二、詩路文化帶建設進展現狀
浙江省是率先在全國提出詩路文化帶建設的省份。目前,詩路沿線各地都在對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進行整理和出版。比如,被稱為“中國山水詩搖籃”的溫州永嘉,整理出古代和近代詩作1.2萬首左右;紹興新昌收集整理與浙東唐詩之路相關的唐詩1505首,已正式出版《剡溪——唐詩之路》等專業著作14本;臺州天臺的統計顯示,唐朝時期有300余位詩人描寫過天臺,留下詩作1300首,等等。
據統計,目前詩路沿線共有262家重點文化企業、157個重點文化產業園區、249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166個重點文化保護項目、137個重大文化活動、66個文化創意街區、62個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的功能平臺。
根據省委、省政府印發的《浙江省大花園建設行動計劃》和袁家軍省長在全省大花園建設動員部署會上的工作要求,省發改委正在牽頭做詩路文化帶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從四條詩路的學理名稱、空間布局、建設任務等方面著手,聽取匯集各方意見,進行科學編制。我們也在調研中發現,當前詩路文化帶建設還需要認真面對和妥善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如何提高站位,形成共識,讓詩路文化價值得到有效挖掘和保護利用。
詩路文化帶建設提出來后,由于缺乏前期的研究積累,在我省上下開展舊城改造、鄉村整治的背景下,詩路沿線一些地方歷史文化遺存的搶救和保護工作沒能及時跟上,往往一夜拆改,一些地方的歷史文化遺存蕩然無存,這為詩路文化價值的有效挖掘和保護利用帶來困難。一些熱門地方的歷史文化遺存則出現打“口水仗”情況。比如,李白有《夢游天姥吟留別》,于是就有多個地方爭搶“天姥山”所在地的名號。
二是如何共筑平臺、共享品牌,讓詩路沿線發展得以統籌布局和有效協調。
浙東唐詩之路提出至今已有30年,這條詩路沿線縣(市、區)除了從學術層面進行研究外,過去鮮有圍繞產業層面的研究討論,相互之間缺乏呼應,共筑平臺、共享品牌的意識還須加強,氛圍仍須進一步營造。
浙江省省詩路文化帶建設的目的,不僅是要發現“珍珠”、打造“高地”,而且還要“串珠成鏈”,使之成為串起浙江詩畫山水之“鏈”,浙江經濟社會全域發展之“鏈”。而目前存在的“各自為陣、缺少協同”的現狀,顯然是詩路文化帶建設的短板所在,這需要省、相關市、沿線縣(市、區)共同努力加以解決。
三是如何讓文化與旅游融合、事業與生活結合,讓人人樂意參與、處處有機會分享。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地方干部群眾對詩路文化帶的認知,還僅停留在“知道有這么一件事”上,對當地如何參與詩路文化帶建設比較茫然,既不清楚路徑在哪里,更不知道當地詩路文化和產業該如何結合。
有關部門如何進一步宣傳、解讀和展示詩路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如何與各地實際相結合,挖掘文化價值,推進產業落地,需要設計載體、策劃內容、創新形式,這也是目前的短板所在。
三、對下一步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從宣傳文化部門的角度,針對當前詩路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加強對詩路文化帶的宣傳和相關文化遺存的保護研究。
當前,文化已經“風生”,如何做到“水起”?我們認為,首先要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加強對詩路文化帶的宣傳和文化遺存的研究保護工作。
要深化對詩路文化現象的認識,從個別的詩人生活情趣和情懷中解放出來,走向綠水青山、走向人民大眾、走到火熱的改革發展大潮中去。這是詩路文化帶建設的目標和方向。詩路一定要“物化”,要具象化,不能符號化,要可進入、可體驗,要講清楚詩情畫意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樣的生活情趣。同時,詩路的“轉化”是關鍵,要為當下服務,為發展服務,為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務。
針對當前各地詩路研究力量不夠的問題,去年成立的“詩路建設發展研究中心”要組織相關領域專家,資源共享,以課題組方式展開調研,服務地方。
要建設“數字詩路”大數據平臺,讓四條詩路沿線各縣(市、區)都參加進來,讓數據說話,讓資源信息共享。
二是文化為魂、產業落地,按照建設*文化高地、文明高地要求,打造詩路文化新地標。
詩路文化帶建設只有落地產業項目,詩路文化價值才能體現,否則無所依托,沒有體驗和感受,價值無從談起。
詩路文化帶建設是系統工程,它包含了詩路遺存挖掘保護工程、傳承創新工程、旅游精品工程、名城古鎮(村)提升工程、交通廊道建設工程、生態文化綜保工程、宣傳教育工程、交流合作工程等等。
因此,詩路文化帶作為我省大花園建設的魅力人文帶、黃金旅游帶、美麗生態帶、富民經濟帶和合作交流帶,總體規劃上,要根據當地特點、產業特色、資本特征,著力打造若干個集文化地標、旅游景點、精神文明為一體的綜合體和博物館,成為浙江文化、旅游、文明的新地標。
三是共筑平臺、共享品牌,把詩路主題活動做成貫徹省委、省政府大花園建設戰略的有力抓手。
2018年11月,我們策劃詩路主題活動產生了強烈反響,效果顯著。接下來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做好這個詩路品牌:
一要堅持省市縣三級聯動。去年的詩路主題活動,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省文旅廳、浙報集團搭臺,確定活動主題,詩路沿線9個市、40多個縣(市、區)一起參與,點線面互動,文化旅游融合,線上線下協同推進,較快地起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部署工作、形成合力的作用。
二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當下是互聯網時代,主動設置議題,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非常重要。要依托浙報集團等主流媒體平臺,聯動相關媒體一起發力,讓詩路文化成為輿論焦點、社會熱點,走出山路,走出浙江,走向全國。
三要促成產業落地。詩路文化帶建設關鍵要有項目,要讓資本感興趣,要讓文化產業投資人在詩路文化帶上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舞臺和空間。
四要開放共享。詩路是我們得天獨厚的資源,大花園建設是我們美好的愿望。我們一定要堅持開放共享理念,吸收各方力量參與,而不拘泥于討論某個具體問題,去爭論某個具體觀點,把詩路主題活動打造成一個凝聚共識、推進工作、研究發展的平臺,一個開放共享的活動平臺。
以這樣的詩路主題活動為抓手,聚焦目標,不斷進行總結提煉,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凝聚起更廣泛的社會共識,匯集起更豐沛的社會資源,就能為我省大花園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