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的“低緯高原水稻種子質量控制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項目,實現了從品種準入標準至繁制種、種子加工處理、規范化育秧及種子質量檢測與監管的全程技術創新和技術集成。
近日,該成果獲2018年度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我省*將高等級科技獎勵授予作物種子科學研究領域,也是省農科院水稻學科時隔18年后再次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標志著我省相關研發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該成果實現了從品種準入標準至繁制種、種子加工處理、規范化育秧及種子質量檢測與監管的全程技術創新和技術集成。2016年至2017年,云、貴、川3省7家企業應用該技術繁制種49440畝,其中繁種12600畝、制種36840畝,增產種子184萬公斤,新增銷售額5670萬元;滇、川、黔3省水稻大田生產中2915萬畝應用該技術,減少用種2514萬公斤,節本增效74974萬元,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該成果是省農科院李小林研究員率領的團隊潛心研究近20年完成的科研成果,經第三方評價機構組織的專家組鑒定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該成果針對低緯高原稻區種子質量控制體系不全、種子質量參差不齊、用種量大的問題,研發出品種準入標準和標準化繁制種技術、種子采后就地干燥專利技術和設備;構建出種子質量指標與加工參數間的數學模型;研發出種子健康檢測專利技術,系統研究了低緯高原稻區水稻種子寄藏微生物的多樣性、明確典型立體生態區水稻種子寄藏細菌的優勢菌;克隆獲得鐮刀菌3個同源FvCYP51基因,研明以咪鮮胺為主要成分的種子處理藥劑的科學使用技術,制定出育秧技術規范;研發出種子發芽率檢測輔助決策技術;建立和完善種子質量檢測體系;集成低緯高原水稻種子質量控制技術并推廣應用,種子質量穩步提升,畝用種量大幅下降。獲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11篇(SCI論文3篇),形成技術規范及標準7項、指導性意見2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