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驟雨初歇,海南三亞崖州區崖城村籠罩在一層薄薄的水霧中。站在古城墻上眺望,庭院民房錯落有致,綠樹環繞;條條水泥村道直達家門,鮮花在道路旁搖曳;夜晚降臨,村中舞蹈隊攜手“候鳥”共舞,暢想鄉村文明新面貌……一幅鄉村文明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2019年,崖城村被評為“三亞市2018年度文明村”。
環保意識提升創造宜居環境
曾經的崖城村是村民一度想逃離的“臟亂村”:隨處堆放破爛的雜物,一條土路通到底,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道路泥濘,車輛難駛,村民出行困難……
2016年,迎著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崖城村大力治理公共衛生環境,完成了硬底化建設、地下排水、村中綠化等工程,人居環境不斷優化。村里的老人說:“這兩年,我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升了,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了。”
崖城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陸衛平說,為了整治村中環境,村“兩委”成立領導小組,走村入戶,宣傳環保意識,做農戶的思想工作,開展大掃除衛生整治活動;開展日常巡查,推選群眾代表加入。同時,為了減少農戶在村中亂丟垃圾,該村還給農戶發放了兩個分類的垃圾桶,每天入戶收集垃圾;評選“衛生文明戶”,環保的新風尚逐漸形成。
“一開始走家入戶做工作的時候,一些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認為衛生是自己家的事情。”陸衛平說,盡管如此,他和村干部仍然堅持走家串戶,村民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衛生問題,轉而紛紛加入到了愛護環境的行動中來。
“做好垃圾分類,共創文明新風尚……”在崖城村里,隨處可見的環保宣傳語時刻警醒著人們;宣傳欄上,整治村中環境的工作圖片彰顯村干部做好衛生整治的決心。
在崖城村,一條名為“蔡家巷”的巷子成為村里的網紅打卡地,也是村里的衛生模范巷。走在巷子里,一米多寬的水泥小道延伸至村民的家門口。住在巷子里75歲的村民秦桃榮說起村里環境的變化時,臉上洋溢著喜悅。走進她家院子,映入眼簾的是掛滿果實的百香果藤條,干凈整潔的水泥地被打掃得一塵不染,一個用鐵絲編制而成的垃圾桶里,整齊地放滿了喝完的飲料瓶。“我從小就愛干凈,總是喜歡把衛生做好。”秦桃榮說,以前村里的衛生環境很差,現在大家的衛生意識都逐漸提高了。“鄉村容貌變美了,越來越多的人來我們村參觀了。”
受奶奶秦桃榮的影響,4歲的張博怡也有很強的環保意識,每次玩玩具之后,都將其整齊地擺放回原位,還會自覺拿起掃把打掃家里的衛生。
厚植文明底色共創幸福家園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村里的廣場變得熱鬧起來,廣場舞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中,踏出現代精神文明的步伐。晚飯后,村民便習慣到此,扭動身姿,舞出幸福生活的步子。人居環境好了,人們對精神文明追求的意識也不斷提升。如今,越來越多的游人來到崖城村參觀旅游,越來越多的“候鳥”來此居住,“新三亞人”與老三亞人的融合,勾勒出一幅和諧的幸福生活畫卷。
“衛生文明的提高也帶動了精神文明的提升,廣場舞的融合便是一個案例。”陸衛平說,村里已經組建了一支舞蹈隊和“候鳥”隊進行“比拼”,促進了本地人與“候鳥”的進一步交流,也促進了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陸衛平說,下階段還會設“候鳥”文化志愿者黨支部,增加他們的參與感,讓“候鳥”在三亞真正有家的感覺。
“每個月,我們還會組織村民觀看一場露天電影,豐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陸衛平說,每個月村里都會在廣場舉辦*觀看電影活動。此外,還設立志愿服務站,提供家政、助殘、助老等服務,不斷厚植崖城村文明底色。
崖城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探索的腳步不斷向前,破除陳風舊俗便是其中一個生動案例。以前,凡是遇紅事白事,人們總是大操大辦,不僅花費了很多錢,還占用了公共道路。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村“兩委”組織大家進行宣傳,聘請村中“敢說話”的人,對該行為進行了勸解。如今,人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變,節約環保的現象已蔚然成風。
隨著系列措施的擲地有聲,崖城村找準發展定位,理清發展思路,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村民生活富起來,環境好起來。站在古城墻望去,崖城學宮、村莊小道……處處彰顯著崖城村的靈動與活力,干群群策群力、上下一心,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臟亂村”榮創“文明村”,成為了村民幸福家園、游客休閑樂園。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