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松子、葵花籽……過去這些都被甘肅隴南市成縣民眾當成農特產售賣,而在隴南電商模式發展的6年間,農特產搖身一變,被“電商達人”包裝成“寵物套餐”,以更高的價格銷往全國各地。
隴南市成縣地處西秦嶺余脈,四季分明,冷暖適度,境內自然資源豐富。長久以來,散落在各山體間的農民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生,所產收成或自給自足或販賣至臨近縣區。
2013年,該縣發展電子商務,以農產品為突破口,探索電商與*扶貧深度融合。2015年,隴南市被確定為全國電商扶貧試點市,成縣整合相關涉農部門資源和社會資源,完善電商扶貧工作機制。此后,該縣境內農民、返鄉未就業大學生、幫扶干部、村組干部等在政府集中培訓下,借電商機遇逐年尋得新路,將農特產“觸網”銷至全國。
高海波自2011年大學畢業連年找工作失敗后索性返鄉開辦網店,在當地電商專干的幫助下,她從農戶手中收購蘋果、核桃等,包裝后統一“掛網”售賣。
令她挫敗的是,早已對“千篇一律”的網貨產生“免疫”的消費者倍加挑剔,開農特產網店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偶然的機會,高海波從網友的評論“松子給我的寵物磨牙也不錯”中得到靈感,毅然將店鋪轉型。
“剛開始賣松子、核桃等寵物糧,后來我查閱資料,慢慢琢磨出更多適合的產品,比如蘋果枝、橡果等,還搭配出了營養均衡的‘寵物套餐’。”高海波介紹說,農特產包裝“換臉”后不僅銷售價格提升10多塊,銷量也持續上升。
轉型僅一年,高海波店鋪的銷量就從200單“竄升”至1萬多單。她不僅能以更高的價格和頻率購買貧困戶的農產品,還能吸納農戶就業,增加其收入。
在成縣隴南師專電子商務學院一樓的“校企合作區”內,不足20平方米的隴源香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貨物間里分別堆放著用塑料袋包裝好的50克、100克、250克“寵物套餐”,高海波一一整理好,按需發貨給消費者。
轉型成功的高海波在當時電商人才和思路極度匱乏的成縣被視為“電商達人”,不少電商和農民紛紛前來“取經”。近年,她考取電商扶貧講師資格證,將成縣電商扶貧經驗和模式帶給省內外眾多貧困地區。
“如果沒有電商,我可能現在就是一個家庭主婦,在家帶帶孩子。而今,我創業開網店自己當老板,讓家人都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宣講會上,30歲的高海波時常這樣感慨電商為貧困地區的民眾帶來的機遇。
截至目前,隴南市成縣開辦各類網店、微店1127家,成立電商企業38家,物流快遞企業42家,累計電商銷售額20.3億元,開展電商培訓159期21774人次,電子商務全產業鏈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11700余人,其中貧困戶8500多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