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兒的?”“華西的。”
在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千萬不能輕易地將華西等同于華西村,村民口中的華西或許會是鎮北堡村,也有可能是團結村。建鎮的19年里,鎮北堡鎮無論是轄區范圍、城鄉面貌還是人口數量等,都與江蘇援建的華西村相去甚遠,但因其是該鎮前身,不少村民仍保留著口頭上的習慣。
1995年,東西協作下,華西村帶著讓西海固5000多農民擺脫貧困的使命,從賀蘭山腳下戈壁灘上誕生。如今,鎮北堡鎮人口3.1萬,村子也從1個變成5個,走上“一村一品”差異化發展之路。5個村子如同五朵金花各自嬌艷。
從一到五
“1995年,江蘇華西村黨委書記吳仁寶來寧夏考察,看到西海固人缺水少吃,決定在寧夏援建一個華西村。他選址選到了自治區林草場,后來這里的2萬畝土地就劃撥給了華西村管委會,也就是鎮北堡鎮的前身。”近日,鎮北堡鎮統戰專干李彥平坐在辦公室里,跟記者回憶起多年前的往事,彼時他剛從西吉縣新營鄉鄉長的位上調任到自治區林草場下設的水利建筑工程隊不久,平地、水、教育資源以及對未來的希冀,是他甘愿從工程隊工作人員做起的原因,“那個時候,我想到這里會有發展,但沒想到會有現在這么好。”
華西村建村前的荒涼,鎮北堡村黨支部書記李飛到現在都記憶猶新,“我是被派往江蘇華西村的*批學員。1995年8月我來的時候,這里就是兩個堡子、一個道班(養護公路的作業小組)和一個兩間土坯房的餐廳。站在110國道上向西一看全是戈壁,向東一看全是芨芨草。居住的,主要是自治區林草場兩個隊的職工。”
也是那年秋天,西吉縣淀粉廠車間主任張生明,從岳父那兒聽說要建華西村,從老家匆匆趕到這里,在目前團結村的位置,他遇到了4戶移民,當時他們正拿火熏烤地坑。
當時移民大多沒有家當、沒有資金,土坯房還未建成的日子里,他們就在這種自制的土坑里居住。第二年,張生明放棄淀粉廠*的400元月薪,搬至華西村附近。
李彥平、李飛、張生明和當時的許多移民一樣,看到了華西村的荒涼,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而西海固的許多農民也和他們一樣,在以后的數年里,或有組織,或自發地搬遷至此。
近年,華西村交由屬地銀川市郊區政府管理,成立鎮北堡鎮。2003年,銀川市撤鄉并鎮、合村并隊時,鎮北堡鎮建立了5個行政村——新華村、鎮北堡村、團結村、德林村、昊苑村,后來新華村改名華西村。如今,除昊苑村外,其他“脫胎”于華西村的村子,還帶著“胎記”。張生明告訴記者,團結村有700多畝土地是屬于鎮北堡村、華西村、德林村村民。這種飛地的存在,就是它們的“胎記”之一。
“近年來,鎮北堡鎮從各村實際出發,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在團結村大力發展枸杞種植、昊苑村推廣釀酒葡萄種植、德林村發展鄉村旅游及休閑娛樂服務、鎮北堡村發展影視旅游和商貿服務、華西村統籌鎮區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服務業。現在,各村都有了自己的產業和特色。”鎮北堡鎮辦公室主任于春發對記者說道。
團結村:從1450到15195
1個月前,養蜂人駱永建又帶著他的蜜蜂不請自來了。他說青海等地的農民為了讓農作物更高產,常請他去放蜂。團結村從沒請過他,但從2002年起,他每年都來。這些年來,他的蜂蜜品種從以槐花、臭椿、沙棗蜜為主,變成了以枸杞、槐花蜜為主。蜂蜜品種的變化,也正應和了團結村產業的變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