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大物質化供應的社會體系,對于想吃任何季節蔬菜品的消費者,真的太方便了。目前市面上90%以上的蔬菜品類都是來自蔬菜基地、而這個行業又有一套自己的行業流程。大種植戶-中間物流-大批發市場-菜市攤販-消費者。
都在提要讓農民致富,讓那些還在從事小農作業的,借助農副產品實現價值過渡。而要讓他們利益得到保障,*直接的方式就是讓農民產品直接對接到消費者手中,雙方互惠互利。目前農民農副產品的行業流程是:自給自足/多余外賣-走街串巷/地攤出售。
而農戶產品產銷對接的正規化操作是否可行呢?比較矛盾。
一、全國沒有一個種菜的農民,菜品類是齊全的
農民菜品一年就那幾樣,更不要說具體到一個農民身上。稍微菜品齊全點的人,身份也會從單純的小農作業人變更為專業菜農。消費者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人今天要買茄子,有的人要買黃瓜。對于散戶農民來講,這個季節可能沒有這菜品,也可能壓根就不種這類菜品。目前情況是,全國各地農產品經紀人四處串貨,調至運大批發市場,才有了那些琳瑯滿目的種類,才有了小商戶四處分發體系。
二、保鮮短、易損壞生鮮品難以借助當下快遞體系獲得發展
很多做農村電商的*喜歡的一個口號是“去中間化”,大概意思就是“田間到廚房沒有中間商”,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應該說你平臺也算是中間,只是把中間層級降到了*,不再像之前那種多中間模式扒皮喝湯而已。
我們都知道農村菜品每個季節也就只有幾種而已,如果不是大棚菜基本是很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終端用戶下單后,采集供應快遞配送。距離上快遞成本下不來,遠了菜品出現不新鮮,易損壞。而且時間線太長,對消費者的體驗大打折扣。這也是目前沒有幾家做農村電商的做得很好的原因,即使做大部分也是直接去各地大批發市場倒貨。
三、成本真的很高,絞盡腦汁仍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只要涉及到人的地方,都會與成本上的支出。如果不走快遞,自建冷凍鏈,自營配送,這個分散式消費購買成本真心下不來,還不要說能不能滿足供應前提下。像成都尚座有機,這幾天的關店風波也鬧得紛紛揚揚,即使他們產品比市場貴7-20倍,依舊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營收能力。
四、政策卡殼,沖關小心觸碰利益分配
目前農村菜品到城市,走街串巷要規避城管,悄悄地交易。地攤售貨則要繳納當日衛生市場管理費用。如果真正直達消費者后,想想早上6-7點堵滿了人的交通路口,也不是作為城市管理者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說,農民蔬菜直供消費者,產銷終端只是一廂情愿?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是不是真的沒辦法實現消費者少花錢買到真實產品,農民多賺錢,不用擔心滯銷現象呢?答案是有辦法實現的,下次再說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