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600多株紅陽獼猴桃,今年的產量預計1.7萬斤左右。”近日,成都市蒲江縣復興鄉廟峰村的肢體二級殘疾人袁代弟正在地間忙著給獼猴桃套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獼猴桃套袋后,后續只用做好簡單的施肥,待成熟后就可以上市了。
“去年獼猴桃花開得好,但后來一場大雨就讓剛掛果的獼猴桃掉落不少,不知道什么原因,去年3—4畝處于盛產期的獼猴桃才收了6000—7000斤。”后來袁代弟了解到可能是種植技術的問題。
2018年11月,袁代弟將200余株“金艷”獼猴桃通過嫁接改為“紅陽”,今年初掛果,預計明年大規模投產。她還主動參加復興鄉政府、鄉殘聯組織的每季度*的獼猴桃種植培訓,學會了不少技術:“今年獼猴桃長勢比往年好,就是因為技術過關。去年冬季復合肥施太多,苗子看著不錯,但剛結的果子長著長著就掉了不少,很是痛心。種獼猴桃就像照顧小孩子,要精細管理。”
因為從小患上小兒麻痹癥,袁代弟左腿和右手行動多有不便,但這兩天她仍然拄著拐,在悶熱的地里套袋,一站就是10余個小時,站久了腰酸背痛,但她一想到豐收的喜悅,就覺得什么都值了。
“先疏果、后套袋。套袋也很講究,一不留神,果皮容易被手指刮花,賣相就不好了。”袁代弟說,她和老伴用一個多星期時間套了5.5萬個袋子,每天能夠套7000—8000個。雖然速度比較慢,可能還比不上一個年輕人*的工作量,好在技術過硬,套過袋的果子品相好,也能有好收入。目前,她又購進了3萬多只果袋,準備和老伴一起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將剩下的果子套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