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后,種瓜點豆”,到了氣溫略低、晝夜溫差較大的內蒙古,人們習慣在小滿前種豆。小滿前,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的農民就滿懷憧憬地播撒下了剛剛領到的來自北京的新品種豌豆種子。別小看這一顆顆小小的豌豆,它們可是京蒙扶貧協作的重要橋梁,小豌豆能解決大問題。
打前站——為了平谷扶貧協作事業站出來
提起“豌豆女王”張濤,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作為平谷一家出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張濤和她的北京榮濤食品有限公司遠近聞名。
2018年7月,平谷區政府提出引導產業落地幫扶商都時,張濤*個站出來。“我對我們公司的模式有信心,商都是個好地方,作為土生土長的平谷人,作為平谷本土企業,我有責任也有義務打前站,為平谷的扶貧協作工作貢獻一份力量。”“豌豆女王”一開口就帶著不一樣的氣勢。
于是,在平谷區投資促進局、區科學技術和工業信息化局、區農業農村局的統籌協調和考察、對接下,兩地政府就企業落地問題進行充分務實的溝通交流。張濤心里大致有了主意。
其實,早在2003年,四處收購豌豆的張濤就曾多次到商都縣考察,收購當地的豌豆。因為這里晝夜溫差大,豌豆質量一直不錯。
如果借此機會將廠區落在這,不僅解決了收購、運輸問題,還能就地加工,向北方市場銷售也會降低成本。這次,借著平谷區政府的這個“產業幫扶”的“大媒人”,憑著商都政府的熱情和真誠,張濤決定,企業進駐商都。
“嫁他鄉”——帶著全產業鏈在商都扎根
自商都縣與平谷區開展對口扶貧協作工作以來,兩地聚焦商都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在干部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勞動力就業培訓和資金支持等方面深入對接,先后促成了援建扶貧車間、優質貝貝瓜基地等項目落地。
榮濤豌豆的落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注冊,而是將廠區搬到這里,將整套已經成熟并推廣很好的“企業+合作社+農戶”的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和基于科研、制種、推廣、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全部搬到這里。用張濤的話說,她把公司“嫁”到了這里,從此,平谷成為了“娘家”,商都成了“婆家”。
2018年12月,北京榮濤食品有限公司完成內蒙古榮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及選址工作,成為平谷區*家落地商都的實體工業企業。2019年4月,張濤在商都縣的幫助下,經過3次系統考察,選定廠房,交了租金后,馬上安排設備運輸、組裝和調配,并積極配合當地食藥、工商、安監等部門做好廠區各項驗收工作。同時,為解決公司的食品檢測設備條件和技術人員居住問題,商都縣政府還專門騰出5間板房,這讓張濤感動不已。
如今,內蒙古榮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1200平方米生產車間和45平方米實驗室已經安排、安裝就緒,目前正在進行*后的庫產分割裝修階段。做事一向周密的張濤還提前從平谷運來了4000斤豌豆原料,只待5月底試運行,6月正式投產。
促脫貧——管種管收帶著貧困戶一起致富
“在商都縣投資建廠是響應打贏脫貧攻堅戰號召,結合商都地區資源、結合貧困戶增收需求和企業發展需要作出的一個重要決策。”張濤說。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建檔立卡戶”的模式,發揮在豌豆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優勢,建立基地、組建合作社,和建檔立卡貧苦戶*對接。
今年4月底,張濤帶著她的4萬斤豌豆種子再次來到商都,在小海子、十八頃等四個鎮與農戶進行一對一發放,同時簽訂農產品保護價收購政策,以每斤1.7元的保底價收購當年豌豆。
此外,張濤還免費贈給商都縣農業技術推廣站400斤種子,希望技術員們能帶頭進行科學種植示范,用政府引導的方式引導大家科學種植,提高畝產,增加效益。
今年,張濤在商都縣利用水澆地和旱地,試點推廣豌豆種植面積1000畝。按照近幾年豌豆市場行情和商都的豌豆畝產估算,今年,種植戶將有每畝500-600元的收益。按照張濤的設想,3-5年內,豌豆種植將發展到10萬畝,帶動3000戶豌豆種植戶脫貧致富,并實現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