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了十多年蜂的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魯家田村村民汪傅春,這回親眼見證了“奇跡”的發生。眼前這個色澤艷麗的蜂箱一個多月產的蜜,差不多抵得上他自家蜂桶大半年的產蜜量,這讓他嘴里不停地重復說著三個字:想不到。
近日,國內*數字化生態蜂業體系在淳安縣楓樹嶺鎮試點成功,首批在原始次森林采用數字化蜂箱放養的生態蜂蜜也正式開采。
“蜂產業原本是一個很低端的產業,蜂箱沒有標準,然后蜂怎么養、蜜怎么采,中間沒有任何可控的環節。現在的數字化生態蜂業體系,就是把蜜源地、蜂群,還有人全部數字化,在后臺形成全鏈條的可視化大數據,這個追溯體系就是和傳統蜂業完全不一樣的地方。”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生態蜂業專委會副秘書長楊一玻介紹說,目前采用的數字化蜂箱還是“1.0版本”,只有3個傳感器,而今后的“2.0版本”將會有更多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將匯集到云端,以便于及時準確掌握蜂群的近況,并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這將是傳統蜂產業的一個大變革。”
“比如對蜂箱溫度、濕度的分析,可準確得知蜂群的生活狀況;對蜜蜂進出蜂箱次數的分析,會得出蜂群是否存在異常;對蜂箱重量的分析,會清楚判斷出蜂蜜是否已經成熟等等。”作為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千島湖莫之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平華介紹說。
據了解,除了蜂蜜產品可追溯之外,新型材料制作的蜂箱以及改進后的取蜜方式,對蜂群生長及提升蜂蜜的產量和質量,都能帶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還大大提高了蜂箱日常管理的效率。
“按照我們傳統的養蜂方法,一桶蜂一年可采5-7公斤蜂蜜,*多也就8-9公斤,但這個新蜂箱產的蜜據說可達到30公斤以上,差不多是翻了兩番。”汪傅春看著剛采出來的蜜,有點小激動,“這么多蜂箱擺在一起,也用不著總是往山上跑,多省力。”
楓樹嶺鎮是*森林文化小鎮,森林覆蓋率達86%,并且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大源林區,優良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中華蜂生長。目前,數字生態蜂業已經在楓樹嶺鎮源塘、魯家田等多個村設立數字養蜂基地。
“養蜂是楓樹嶺鎮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推進農民實現增收的一項重點產業,數字化生態蜂業體系的試點成功,為我們今后‘消薄’增收提供了一條新路徑。”楓樹嶺鎮黨委書記程軍表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