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宜川縣位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地貌以“山、川、溝、塬”為主。近年來,作為蘋果優生區,宜川縣加快推進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全面加強果品營銷。2018年,宜川縣蘋果種植面積30多萬畝,不僅帶動1.9萬戶8.5萬名果農脫貧致富,而且成為對外交流宣傳的一張亮麗名片。
蘋果樹成為農民致富的“生命樹”
宜川是延安蘋果的主產區,也是我國發展優質蘋果的理想地區。自2015年來,宜川縣連續四年舉辦蘋果觀光采摘活動,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展示名優果品,進一步擴大宣傳與商貿合作,推進“旅游+農業+電商”產業一體化,促進農產品發展和農民增收。
“宜川蘋果主要分布在丹州、云巖、英旺、交里、秋里、壺口6個鄉鎮,有30多萬畝,年產量47.5萬噸,產值21.1億元,人均收入2.48萬元。蘋果產業帶動全縣879戶貧困戶2539口人脫貧,其中貧困戶栽種蘋果4529畝。”宜川縣扶貧局副局長慕常興說。
由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海拔高,宜川蘋果個大、色艷、質脆、味濃,在省市果品評優會上先后有14個品種39次獲獎,連續5年通過香港佳力高試驗中心313項指標檢測。
宜川蘋果營養豐富、價值較高。它含水分85%左右,糖16.2%,蘋果酸0.38%~0.63%,還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蘋果除生食外,還可熟食、腌制、干制、烤制,以及加工成罐頭、果醬、果糕、果脯、果汁、果酒、果醋等。
“如今,漫山遍野的蘋果樹不僅是農民致富的‘生命樹’,而且是宜川人民心目中*美的風景,讓宜川人民喜氣洋洋地體會到新時代的幸福感!”宜川縣委書記左懷理在推介宜川蘋果時說。
采用先進管理技術成就好果品
說起宜川蘋果就不得不提云巖鎮辛戶村黨支部書記張延剛。1992年,當烤煙還是宜川主導產業時,張延剛通過考察學習,給辛戶村栽種了200畝高標準蘋果園。當時,這位23歲的村主任頂住壓力,把村集體管理了3年的果園,承包給18戶村民經營,使他們先富了起來,激發其他村民栽種蘋果的積極性。到2000年,全村村民都有了自己的蘋果園。
2013年,辛戶村的蘋果因產量高、品質好,每公斤售價7元,人均收入5萬多元,全村收入達1800多萬元,先后帶動周邊十幾個村子發展蘋果產業。目前,辛戶村有1740畝蘋果掛果,家家戶戶有小車,大部分村民在宜川縣城有房子。
張延剛還遠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實際考察,邀請大專院校專家、教授到村上實地會診。在專家教授和果業部門的指導下,他引導果農推廣“果—畜—沼—草—網”五位一體生態管理模式和“果樹間伐”種植模式,使果品品質、果業效益大幅提升。蘋果優果率由間伐前的60%提高到92%,產值更是翻了一番。果園壽命由普遍的25年提高到50年以上。周邊及全縣的果農都來學習。
辛戶村蘋果的品質提升了,陸續進入了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及東南亞國家高端市場。2018年,張延剛被評選為“全國脫貧攻堅創新先進個人”。
張延剛給記者說:“管理果樹就跟管理人的身體一樣,我建議每畝收入不超過6000元的蘋果園都應該淘汰更新,好的果園每畝能收入2萬元以上。只有把果園管理好了,蘋果才能成為好的產業。”
蘋果后整理助推產業高端發展
2018年以來,按照延安市全面推進蘋果產業后整理的決策部署,圍繞打造現代果業強縣,宜川縣從縣級領導開始,對外加強宣傳推介宜川蘋果,對內修煉自身“基本功”。
今年4月,左懷理做客北京五洲傳播中心向全世界推介宜川產的延安蘋果。在2019陜西蘋果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宣傳推介活動及第16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左懷理都現場推介,為“延安蘋果(宜川產區)”代言。在蘇陜協作·2018年陜西特色農產品南京宣傳推介周首場推介活動中,延安蘋果(其中有宜川產的蘋果)簽下3.7億元訂單。
宜川縣果業管理局局長王強介紹,現在宜川的每個鄉鎮都有分機分選、分批銷售的集散類交易市場,有冷庫、冷藏汽車庫54處,儲藏容量14萬噸,具有以合作社為主運營的冷鏈運輸車輛。目前,4.0智能選果線有5條,今年再增加2條。現代化的果汁加工生產技術,使大小不一的蘋果經過清洗、壓榨、殺菌、超濾、吸附等工序,*終變成透明液體,出口到歐洲。分機分選擴大了蘋果銷售的高端市場,也提高了果品的附加值。
目前,宜川蘋果以“全國現代蘋果產業30強縣”,暢銷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城市,并成功打入美國、加拿大等國際市場,為果農帶來了致富希望。“小蘋果”成為引領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享譽海內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