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蟥并不受人待見,可說到它的學名水蛭,卻是名貴中藥材,其干制品炮制后中醫入藥,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野生水蛭資源匱乏,水蛭價格開始大幅上漲,將由人工養殖水蛭來滿足市場需求。
自2013年返鄉創業成立馬鞍山市創源水蛭養殖專業合作社以來,王邦神已將小小螞蟥做成億元產業,截至目前,合作社吸納社員254人,覆蓋全國21個城市,輻射帶動600余戶農民養殖水蛭致富。2018年合作社實現水蛭年產量4500萬條,銷售收入突破9400萬元,今年可望突破億元大關。短短6年時間,小小螞蟥何以做成億元產業?站在市場風口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其發展的內在肌理更值得探究。獨特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追求的技術創新,永不停歇的市場拓展,都是其走向成功的不懈動能。
保盈機制——讓農民敢養
“養螞蟥也能賺錢?剛開始心存顧慮,是合作社的保盈機制壯了膽,才走上這條致富路的。”說這番話的是當涂縣塘南鎮邰橋村農民夏為紅,2015年加盟創源水蛭養殖專業合作社,4畝養殖面積,一季畝產螞蟥250公斤,畝純收入2.2萬元。
2013年,王邦神放棄逾十萬的年薪,從城里的一家公司辭職返鄉創業養螞蟥,很快成為致富能手。旺盛的市場需求,堅定了做大做強的決心,他挑頭成立馬鞍山市創源水蛭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合作社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種苗、統一服務、統一銷售。盡管如此,不少人對養螞蟥還是心存疑慮。
于是,合作社推出一套獨特的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與養殖戶按協議約定共同投資養殖水蛭,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合作社以水蛭苗種、水蛭藥品、螺螄實物、水蛭養殖箱、技術人員投入出資。養殖戶承擔合作期間的工人工資及其他技術轉讓費、輔助材料、土地租金并實際出資對養殖場地進行建設。出資比例各占50%,水產的所有權歸屬雙方按投資比例共有,如出現投資虧損,所有虧損部分由合作社承擔。
保盈不虧的機制,讓加盟養殖戶后顧無憂,增強了合作社的吸引力。
技術創新——讓農民好養
“養螞蟥是新興的特種養殖業,沒有現成的養殖經驗,要擴大養殖規模,首先要讓農民覺得好養。”王邦神說。
2014年至2015年,合作社先后承擔了當涂縣科技計劃項目“水蛭高效養殖技術引進與集成示范”及“寬體金線蛭新品種引進”項目等,并獲得了當地政府的專項資金支持,項目經過認真實施,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后來,又與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一起成立了水蛭養殖新型模式研發基地,目前已經申報專利31項,開發出網箱、吊箱養殖新技術,不占用農田能養,池塘深水也能養。為此,合作社還創辦了水蛭養殖專用網箱廠,為社員提供可靠的設備。
水蛭的餌料主要是螺螄,為了攻克餌料不足的難題,合作社在江西投資建立了國內*家螺螄養殖基地,為水蛭養殖所需的餌料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與此同時,總結出一整套易學好懂的技術要領。
以農民為主體開展的技術創新,讓養殖戶增產增收,社員畝均增收7000多元。合作社獲“安徽省大學生返鄉創業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并于2018年11月份成功在新四板掛牌上市。
市場拓展——讓農民愿養
沒有賣不掉的螞蟥,王邦神是聽著這句話入行的。當時,王邦神在一家公司任采購經理,*業務培訓讓他認識了國內一家上市藥企的采購經理,對方聊起他幾年前曾去當涂收購過野生水蛭,現在由于環境的變化導致野生水蛭資源匱乏,未來將由人工養殖水蛭來滿足市場需求。6年來,此言不虛,螞蟥一直處于賣方市場,合作社與國內6家上市醫藥企業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
過去并不代表未來。在居安思危中,王邦神悄悄地開始了螞蟥應用市場的開拓。那是在和廣東一位餐飲協會會長的閑聊中得知,因螞蟥具有中藥價值,什么都敢吃的廣東人有用來煲湯的,口感如海參。于是,雙方一拍即合,在廣東建立了一家養殖基地,*廣東餐飲市場。*年就賣出700萬元的銷售收入,利潤率比藥材市場高得多。
線下不愁賣,王邦神卻不惜投資搞起了網上銷售。網上銷售針對的是小客戶,量盡管只占到20%左右,利潤率卻很可觀,足可維持運營成本,是賺取未來市場的又一布局。
今年,王邦神又做出一個大動作,擬和一家上市藥企合作,投資1.2億元,在塘南鎮新上一個水蛭深加工項目,提取螞蟥素,提高產品附加值。展望未來,30歲的王邦神表示,將致力于打造全國*的水蛭養殖基地,建立自己的水蛭產品深加工工廠,輻射帶動更多養殖戶,*終實現共同致富的創業夢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