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草長鶯飛。在重慶石柱縣河嘴鄉銀杏堂村的生態茶園基地,去年冬天栽種的黃金牙、紫鵑、安吉白茶、烏牛早茶等茶樹悄然吐出了嫩綠的新芽。基地管理人員、建卡貧困戶譚祥勝與員工一起忙著鋤草施肥,個個干得汗流滿面。“萬事開頭難,再堅持兩年,銀杏堂村將打造成茶葉產業的專業村了。”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譚祥勝信心滿滿地說。
引進茶葉產業激活“沉睡資源”
與湖北利川接壤的銀杏堂村,全村耕地面積3800余畝,村里的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后,撂荒的田地漸漸多了起來。
一個偏僻的山區小村,在深度調整產業結構中,緣何獨辟蹊徑,選擇茶葉這一特色產業進行開發和打造,將“沉睡”的土地資源“變廢為寶”。
浙江的綠茶聞名全國。家住石柱縣河嘴鄉長溝村的譚千河年僅20歲時便遠赴浙江創業,因生意需要與當地茶農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在外創業20多年以來,一直想邊創業邊為家鄉的發展做點實事。”故土情結深厚的譚千河告訴筆者,在2017年以來,他多次帶著浙江的茶農和茶商回到河嘴鄉考察,銀杏堂村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宜種植綠茶樹,讓他堅定了發展茶葉產業的信心。
2018年,譚千河與浙江來的茶農茶商共同出資組建了一家茶葉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在銀杏堂村發展茶葉產業,河嘴鄉黨委政府領導的大力配合支持下,該村村民入股到該公司的土地有2000余畝。
在2018年10月以來,該公司每天招收當地數十位村民,在新紅、大梁、嘴上三個村民組開挖撂荒地、整理排水溝,種植了紫娟、安吉白茶、黃金牙、烏牛早等品種的茶樹2000余畝。
打造“扶貧車間” 初顯產業發展成效
據銀杏堂村*書記熊澤洪介紹,該產業覆蓋全村352戶1325人,其中建檔貧困戶48戶183人、殘疾32戶34人、五保戶2戶2人、低保戶13戶22人。
“我家有2.9畝撂荒地入股,每畝每年入股分紅400元,現在又在基地務工,每月固定工資1800元。”在茶園基地鋤草的新紅組建卡貧困戶周昌純告訴筆者。
時下,正是茶園基地鋤草施肥,加強日常管護之季,與周昌純一樣既用土地入股,又到茶園基地務工的建卡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還有多人。據了解,該公司除招收12位村民在基地常年固定勞動外,每天還有30多位村民在基地從事季節性勞動工作。
“我公司打造的是一個‘扶貧車間’,幫助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上班掙錢的愿望,從今年1月份以來,每個月給務工村民支付的工資在5萬元以上。”該公司負責人譚千河介紹說。
從去年10月到今年春節前,銀杏堂村用土地入股的村民共分紅60余萬元,村民勞務收入32.5萬元,全村*一項產業人均純收入就增加了634元,兩年后茶葉將進入采摘期,全村人均每年純收入可增加2000元以上。
踐行康養理念培育優質有機茶葉基地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人對健康飲品的要求越高,打造優質有機茶葉是該公司追求的永恒目標。
“雖然草長得比茶葉樹還快,即使人工鋤草的成本再高我們堅持不施農藥。”譚祥勝介紹說。
筆者在現場看到,數輛農用三輪車停靠在新紅組的公路邊,車上裝的全是優菌氮和爆根1號微生物有機肥。
“按照高規格、高標準打造優質有機茶葉基地的目標,公司一直禁止使用化肥和農藥。”正在施放有機肥的務工村民張攀露告訴筆者。
河嘴鄉黨委領導表示,將不遺余力配合和支持該公司在茶葉基地建設觀光休閑景點,配套發展旅游項目,讓各地游客在茶葉基地觀光休閑、賞茶、采茶、品茶、購茶,通過茶旅融合發展,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