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對于推進城鎮化、鄉村振興,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印發,為我國建立健全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凝聚城鄉發展合力、實現城鄉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城鄉關系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分工的產物。城鄉融合是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城鄉社會的理想狀態,也是我國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理性選擇和實踐探索。總的來說,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強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互動、交流、協作,重塑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終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近年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我國城鄉要素流通不順暢、城鄉產業發展不均衡、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城鄉發展短板依然突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瞄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發力重點突破,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促進城鄉要素順暢流動
我國“三農”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城鄉二元結構下,資本、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其結果是鄉村生產要素的長期缺乏和發展能力的持續下降,農村地區嚴重“失血”和“貧血”。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在于發揮城鄉融合優勢,促進要素的雙向良性循環。在這一過程中,要建立有助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為鄉村“輸血”和“造血”;要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通道,提高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充分發揮城市的經濟發展外溢作用和對農村的輻射作用。
促進城鄉要素順暢流動離不開制度的“破”與“立”。既要消除阻礙城鄉要素順暢流動的體制機制壁壘,還要針對不同區域和要素類型,分類施策。在勞動力要素方面,既要促進城鄉人口雙向自由流動,又要鼓勵知識型、技能型人才入鄉返鄉創新創業創造;既要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又要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在土地要素方面,應堅守底線防范風險,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等,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規模收入,盤活閑置土地資產。在資本要素方面,要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鼓勵各級財政支持城鄉融合發展及相關平臺和載體建設,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
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要求。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城鄉公共服務資源布局不合理、公共服務能力不均衡等問題突出,嚴重阻礙了城鄉均衡發展。落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的要求,就要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確保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要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義務教育體制機制。重視和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吸納和儲備*鄉村教師,促進城鄉之間的教育交流和互動;補充和完善各類鄉村教育資源,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要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統籌推進醫療、醫保和醫藥“三醫聯動”改革,以更好解決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要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資源重點向農村傾斜,提高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要完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加快實現各類社會保險標準統一、制度并軌。要統籌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鄉公共交通的互聯互通,發揮城鄉基礎設施長遠的保障作用。
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無論是城鎮發展還是鄉村振興,都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眼下,我國城鄉產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城鄉產業發展不均衡,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加快補齊的短板。補齊這一短板,重點要以城鄉產業融合為導向建立產業融合發展機制。特別要構建根植于鄉村,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承載鄉村價值、創新創業創造活躍、利益聯結緊密的鄉村產業體系,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一方面,要通過建立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機制、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等措施,更好地引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用城市現代科技來改造傳統農業、用城市的工業發展來延長鄉村的農業鏈條、用移動互聯來豐富和發展農業業態;另一方面,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質量興農之路。既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又要創新產業組織方式,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經營模式,將城鄉相關產業進行結合,促進城鄉資源優化配置,切實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