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縣王打卦鎮大褚社區的張俊艷,從庭院養殖到專業養殖場,39歲的農家婦女把狐貍產業做得風生水起。
張俊艷從平原職業中專畢業后到鄉計生站干起了臨時工,而且一干就是6年。2002年,縣里統一清退各鄉鎮站的臨時工,張俊艷轉正的希望破滅了。轉念一想,俺才30歲還這么年輕,有啥可愁的?一定可以干出點名堂來。”張俊艷話中透出堅韌的性格。
張俊艷為了自己干出一番事業,根據自己家院子大的特點,決定搞養殖。目標明確后,張俊艷就開始了市場調查。在四個多月的時間里,她跑了幾十家養殖戶,先后考察了養雞、養鴨、養豬、養鵪鶉等十來個養殖項目。*后,通過朋友的推薦和跟家人商量,她決定搞特種養殖。她購進18只狐貍,一個新的事業在自家院子里起步了。
她在養狐貍上沒有一點經驗,每天早起后*件事兒,就是看看狐貍。為了摸透狐貍的生活習性,張俊艷為每只狐貍制作了一個“成長卡”,記錄狐貍生長過程中的一些變化。為了盡快掌握養殖技術,她還買了很多本專業書籍,一心鋪在養殖技術的鉆研學習上,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現在的張俊艷成了行家里手,對狐貍的生活習性了如指掌,防疫知識也增長很多。
從2005年開始,她除去自家兩處宅院外,還租了一家宅院發展養殖,年均養殖量達到了300多只。
就在張俊艷養殖事業發展順風順水的時候,2007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讓她的事業陷入了低谷。狐貍價格一路下滑,到張俊艷準備賣當年的狐貍的時候還不見上漲。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賣還是不賣?張俊艷陷入巨大的矛盾中,家人也都個個愁眉不展。在等待觀望一段時間后,她狠了狠心決定不賣,雇人宰殺,曬干板,放生皮。就這樣,一只也沒有賣,全部殺掉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張俊艷才明白,由于服裝、皮毛市場受到沖擊,進而影響到了特種養殖業。張俊艷談起2008年還心有余悸。
6年里,張俊艷一門心思放在狐貍養殖上,技術和經驗也基本上掌握了。就這樣把堅持了六年的事業放棄,實在心有不甘。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反復思量后,她決定堅持下去。2009年,皮毛市場回暖,張俊艷賣掉了放置一年多的生皮。在鎮村的協調下,她用自家4畝耕地置換了村里的一塊閑置多年的鹽堿地,投資10多萬元建起了專業養殖場,年養殖數量也突破了1000只,年純收入達到了10余萬元。
10年間,從18只起步到存籠量1000多只, ,一排排楊樹下,十余排籠舍里養著一千多只狐貍,大的、小的、白的、灰的,只只活躍,個個精神。
樂觀、好學、堅韌是支撐這個農家女的可貴發展力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