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種植的辣椒苗,成活率還行,趁早晚涼快這兩天得抓緊時間補苗。”在葉縣仙臺鎮耙張村,村委會主任許青旺正帶人查看移栽的辣椒苗成活情況。
耙張村位于仙臺鎮東南3公里處,與漯河市舞陽縣接壤,轄2個自然村,8個村民組,耕地1927畝,共有村民394戶1369人,全村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莊。
為了改變全村經濟落后的局面,去年,耙張村村“兩委”經過多次考察,并召開村組干部、黨員和群眾代表大會反復論證,*終決定發展豫源紅麥茬椒套種項目。
許青旺介紹,豫源紅小辣椒具有早熟、優質、產量高三大特點,可麥茬栽培,一年兩熟,花皮少、賣相好、辣味濃,每畝栽4500至5000棵,栽收起來省工、省事、省錢,比常規辣椒增產30%以上。
“麥椒兩熟,不僅能讓群眾保住‘糧袋子’,還能增加收入鼓起‘錢袋子’。”許青旺說,他十分看好這個項目,為了排除村民對麥茬椒的疑慮,去年他率先種植20畝豫源紅小辣椒,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仍達到畝產400斤,毛利收入6萬多元。
今年3月,耙張村成立葉縣旺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讓農戶入社,實現民辦、民管、民受益。由于缺少啟動資金,該村便動員在外創業成功人士支援鄉鄰。目前,已有10位在外人士入股合作社資金近100萬元,用于租地、種子、耕作、化肥、農藥、管理等田間農藝費用,共同發展辣椒產業。
在土地流轉上,耙張村打破常規,實行兩種流轉模式:一種是以土地入股,每畝固定收益700元,辣椒賣出后,再從利潤中拿出20%分配給入股農戶;另一種,對不愿入股的農戶每畝900元,種椒前資金兌現到位。合作社產生收益后,30%作為集體收入,補貼全村農戶的合作醫療、養老保險、教育、扶貧等方面支出,50%作為投資者的回報。
今年,該村共發展茬椒700多畝,按往年收成每畝可收干椒600斤。許青旺盤算著:按每斤市場價7元計算,每畝地收入可突破4000元。而入股或流轉土地的農戶,除得到地租收入外,還可以在大田里除草、摘辣椒等賺取工資,同時還帶動了運輸等行業人員增加收入。
“我們的辣椒實行專人分包責任制管理,而且成立了辣椒銷售服務組,負責小辣椒銷售問題。”看著辣椒苗,旺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法人許新潁信心滿滿。
目前,該村已與方城縣大方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銷售合同。辣椒基地實行劃片包干,責任到人,成立專家指導組,由大方公司*農藝師為專家組長,組建技術隊伍,在關鍵環節深入到農戶、田間、地頭指導生產。
“今年群眾的種植熱情很高,我們打算明年發展到2000畝,帶動周邊群眾一起種植辣椒致富。”許青旺說,他們還打算建冷庫、標準化炕房、育苗大棚等,延長辣椒種植鏈條,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