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鎮位于長江南岸,長江、泥巴溪、楊柳等村地處江畔,村民中大多屬于后靠移民,為了讓移民增收,選擇在海拔300米以下發展龍眼產業。”近日,重慶市豐都縣興義鎮宣傳委員江素萍說。
發展龍眼也是破解三峽庫區產業空虛化難題。興義鎮抓住移民后扶政策機遇,通過近幾年的不斷發展,該鎮現已種植龍眼樹1.2萬畝左右,并被重慶市命名為“龍眼之鄉”。
有上千年種植歷史
“你看嘛,這一片坡都是我家的龍眼樹,今年有70%的樹坐果,前段時間養蜂人運來一箱箱蜜蜂,在樹下安營扎寨,讓蜜蜂采花釀蜜。”正在給龍眼樹施肥的蒲永發說。
蒲永發是興義鎮泥巴溪村村民,他告訴筆者,在他六七歲的時候,就知道了家里有幾棵碗口大的龍眼樹,每年龍眼成熟時,父母將果實采摘下來,捆成一坨坨的,然后弄到街上去賣,并用換來的錢買回油鹽等生活必需品。他讀書的學費也是賣龍眼的錢繳納的。
看到龍眼的效益不錯,20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戶后,泥巴溪村多數農戶都在自家房前屋后種植龍眼樹,可以說,后來興義鎮龍眼產業的發展,是以泥巴溪村為核心,逐漸擴大到周邊的長江、楊柳、勝利社區等海拔300米以下的長江沿岸。
興義鎮黨委書記徐紅介紹,該鎮具有適宜龍眼生存的氣候、土壤、水利灌溉條件,已經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
“我鎮龍眼產業規模大、品質好,遠近聞名,于2010年注冊申報了‘豐都龍眼’商標,并獲得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證書。”徐紅說。
果農增收效果明顯
“你莫看這棵樹矮小,樹冠只有三四平方米,幾乎每年都要開花結果,可采收果實40公斤以上,價值500多元。”楊柳村果農冉河田手指自家地里的一棵龍眼樹說。
跟冉河田家一樣,他的鄰居趙天權介紹,自家種植了120多棵龍眼樹,目前均已掛果,成年樹普遍可采摘30—50公斤果實,按10元/公斤折算,一棵樹的平均產值為400元。雖然龍眼掛果有大小年之分,即大年掛果多,小年掛果少,但平均折算下來,每年的收入仍然可達3萬元左右。加上在樹下養殖一定數量的土雞、鴨等家禽,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江素萍介紹,產量和品質是決定龍眼收益的關鍵,只有產量和品質同時提高了,增收效果才更明顯。每年龍眼采果后,鎮上都要組織農技員指導果農及時對自家的果園進行清理,重點剪除樹上的干枝、枯枝、病蟲枝,然后松土、施肥、噴藥,以培養樹勢,為第二年良好掛果打下基礎,確保讓果農*限度實現增產增收。
“為提高果實品質,施肥時,農技員還要求我們以人畜糞便等有機肥為主,并適當搭配尿素、磷酸二氫鉀及綠旺、硼砂等元素肥料進行混施。”趙天權說,這樣還解決了龍眼大小年掛果問題,近幾年,他家的龍眼年均掛果率穩定在70%左右。
龍眼“觸電”拓展銷路
“以前,我家和其他果農一樣,在龍眼成熟后,就每天采摘一些弄到市場上出售,由于上市量比較集中,供大于求,不但買不起價錢,甚至還很難賣出去。有條件的果農,只好把龍眼運進重慶主城銷售,沒條件的果農只能眼睜睜望著一樹樹龍眼發愁。”蒲永發說。
據了解,興義鎮龍眼雖然發展規模上去了,品牌也打響叫亮了,但是由于還沒有形成產業鏈,沒有引進企業對龍眼進行加工,大量的龍眼過于集中投放市場,造成供大于需,這才導致了龍眼價格一路走低,甚至出現了滯銷現象。
“俗話說,好酒也怕巷子深。為了幫助果農解決龍眼銷路難題,近年來,我們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借助農村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同時,政府還幫助果農設計制作了精美的包裝盒,從而讓龍眼賣得好還賣得遠。”江素萍說。
在興義鎮的示范帶動下,長江南北兩岸的高家、湛普、名山等鄉鎮(街道),也把龍眼作為庫區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截至目前,全縣累計種植龍眼樹面積5萬畝左右。龍眼產業也因此被納入豐都縣“1+6+X”特色產業體系中的“6”之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