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值頭茬紫花苜蓿收割之際,在固原市隆德縣神林鄉觀音村草料種植基地,一輛輛大型農用機來回奔波,伴隨著機械轟鳴聲,綠油油的苜蓿草被打包成垛,隨即被搬上等候在地頭的大型運輸車。當天,這些苜蓿草垛被運往銀川的幾家奶牛場。
一棵草可以支撐起一個產業發展,一棵草可以成為村民致富的動力源泉,一棵草可以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
一棵草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隆德給出了答案。
“紫花苜蓿收購價每公斤0.9元,按照畝產400公斤計算,一畝可收入360元。”觀音村草料種植基地負責人劉路陸說,水地畝產苜蓿800公斤至1000公斤,收入是旱地的兩倍?,F在,神林鄉紫花苜蓿種植基地面積1.1萬畝,涉及1000戶,戶均從草料種植中獲得純收入4000元。
紫花苜蓿在飼草料中金貴得很,營養價值高且耐寒、耐旱,不受水災、凍害等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影響,特別適宜六盤山區域種植。
地處六盤山西麓的固原市隆德縣,氣候相對濕潤,擁有飼草料種植的天然優勢。固原市隆德縣發揮區域優勢實施“一棵草”工程,在沙塘許溝、城關星火、楊河串河等村組建立3個千畝優質牧草試驗基地,建成神林鄉觀音村、奠安鄉海子村等7個3000畝以上優質高產苜蓿示范基地。并以張程、楊河、鳳嶺、溫堡草畜產業帶建設為重點,年種植地膜玉米17萬畝,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穩定在30萬畝以上,初步形成以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為主體,一年生禾草為補充的多元化飼草生產基地。
借助固原市隆德縣發展草畜東風,劉路陸于2012年種植紫花苜蓿,從國外引進紫花苜蓿新品種,種植草料。“苜蓿種植簡單易打理,*種植,可受益8年。”劉路陸說,種植紫花苜蓿除了第1年投入外,之后多年便可“坐享其成”。觀音村村民石仲選自家種植紫花苜蓿60多畝,除了自留部分用于養牛外,其余的變賣增加收入。嘗到甜頭后,石仲選又租了530畝地種植紫花苜蓿,加上養牛,他一年收入10多萬元。
在固原市隆德縣,草料已成為草畜產業發展的基礎。
固原市隆德縣以“基礎母牛群擴繁、多元化飼草基地”建設為重點,推進草畜產業由張程、楊河兩鄉向中南片的鳳嶺、溫堡,東片的好水等鄉鎮全面拓展,形成“家家種草、戶戶養畜”的草畜產業集群。
“上世紀90年代,當地群眾就有趕著黃牛奔小康之說。”楊河鄉黨委書記冶文軍介紹,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楊河鄉大力發展地膜玉米,確保養殖草料供給充足,玉米種植面積從*初900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5.2萬畝,楊河鄉6萬多畝耕地幾乎全部種植飼草料。楊河鄉玉皇岔村地處丘陵溝壑山區,之前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傳統種植和外出務工,經濟收入沒有保障,2016年以后,玉皇岔村推廣地膜玉米和紫花苜蓿,發展養殖業,全村642戶戶均養牛10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過萬元,村民通過發展養殖業,收入有了保證。
有了草料支撐,楊河鄉結合當地實際和產業政策發展養殖業,增加群眾收入。現在,楊河鄉肉牛飼養量3.6萬頭,戶均10頭牛,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其中養殖收入占60%。
今年,固原市隆德縣制定普惠加特惠政策,出臺了《固原市隆德縣2019年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實施方案》,扶持農戶購置鍘草機、牧草收割機和青貯收獲機,推廣玉米全株青貯、苜蓿包膜青貯等技術,年收割各類飼草40余萬噸,加工調制20余萬噸,飼草加工調制入戶率達85%以上。同時,固原市隆德縣通過實施農業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方案、產業扶貧方案,進一步加大草畜產業扶持力度,調制飼草每噸補貼60元,促進草畜產業提質增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