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定海域內,采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
6月份以來,2019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系列活動在三亞多次開展。據了解,為保護海洋環境,合理利用海洋資源,海南省三亞市以生態養護型為主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已建起海南*一家經營性海洋牧場,并被農業農村部列入2019年“*海洋牧場示范區”創建項目。目前正加快推進紅塘灣、崖州灣、西島等海洋牧場的布局與建設工作,積極開發熱帶海洋旅游新業態,發展三亞特色熱帶海洋牧場旅游,以期在未來培育起海洋旅游聚集帶。
優勢:海洋生物種類繁多
三亞位于北緯18度,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氣候宜人。管轄海域面積約3226平方公里,岸線長263.29公里,沿岸線有大小海灣19個,主要有崖州灣、紅塘灣、三亞灣、榆林灣、亞龍灣、海棠灣等六大海灣,所轄海域范圍內分布有大小島嶼約68個。
三亞海洋生物種類繁多,是我國大陸岸礁型珊瑚礁發育*的區域,共有80多種造礁石珊瑚和多種軟珊瑚以及其他非造礁珊瑚。良好的生態環境與海洋資源,為三亞海洋牧場建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4·13”重要講話中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支持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加強深海科學技術研究”,明確提出了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的要求。目前,三亞委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修編的《三亞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規劃(2018-2025)》已通過專家評審,處于報批階段。
建設:以生態養護型為主
據了解,三亞海洋牧場建設以生態養護型為主,2011年至今已相繼啟動了紅塘灣、蜈支洲島、崖州灣和西島海洋牧場的建設工作,已完成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投放水泥礁體2438個,鋼質船型礁72個,投放合計7萬空立方,在礁區投放價值200多萬元的礁棲性水產種苗,主要為紫紅笛鯛、紅鰭笛鯛、青石斑魚、扇貝、珍珠貝等。
三亞建成的全省*經營性海洋牧場位于蜈支洲島,主要依托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開展定期監測監管,共在5個點位布設完畢10個探頭,市海洋部門在此設立蜈支洲工作站,負責周邊海域非法捕撈等監管活動,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已取得良好成效,附近海域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恢復明顯,珊瑚、貝類及藻類繁茂生長,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鏈,被海洋牧場國家重點試驗室科研項目列為野外觀測點之一,成為南海相關科研數據收集的*實驗基地。2019年3月,蜈支洲島海洋牧場被農業農村部列入2019年“*海洋牧場示范區”創建項目。
未來:培育海洋旅游聚集帶
三亞崖州灣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洋牧場教學科研示范基地項目實施方案于2018年5月2日獲省級部門批復資金2000萬元,依托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專家團隊先后完成了項目海域的地質調查、生物調查、生態調查、珊瑚調查、聲吶測掃(魚探)調查、環評調查、地質調查報告、水下機器人海底探測調查、通航安全評估報告、海域論證報告和環評報告等工作。目前,正在進行項目海域的申請、沙盤制作、環評、論證、人工魚礁和船礁的布局工作。三亞西島海洋牧場項目建設實施方案也正在論證中。
市海洋部門相關人士表示,三亞海洋牧場建設已有一定基礎,但也存在建設規模偏小、規劃不完善等問題,與現代化海洋牧場還相去甚遠。且由于南海南部的海洋牧場以生態修復型為主,對用海企業來說,取得海域使用的費用成本很高,企業投入盈利點較低。三亞將綜合考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制定扶持政策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生態修復型、休閑娛樂型、科研實驗型、深海智能漁場型海洋牧場,建設智能化、規模化“超級漁場”,打造現代漁業產業鏈。并積極開發熱帶海洋旅游新業態,發展三亞特色熱帶海洋牧場旅游,以期在未來培育起海洋旅游聚集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