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勞動力不斷向外轉移,農業生產“找工難”“用工貴”問題日益凸顯,農民對農機作業服務產生了全面而旺盛的需求。據統計,2017年,我國農機專業戶超過500萬個,農機從業人員達到5128萬人,農機作業服務組織18.7萬個,全國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超過42億畝次,農機化經營服務總收入超過5300億元。實踐證明,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農機專業協會、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呈現出組織形式多樣化、服務方式市場化、服務內容專業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顯著特征。農機社會化服務已成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主力軍、排頭兵。
為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機服務機制創新,前不久,由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分會主辦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推進會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會上,來自農機領域的領導、專家圍繞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壯大農機服務組織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科技推廣處副處長丁仕華在發言中提出,我國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面臨五方面的挑戰:一是服務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機合作社凝聚力、服務能力和規范程度、帶動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多數農機戶還習慣于散兵作戰,各服務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組織。丘陵山區和貧困地區還有不少鄉鎮沒有農機合作社。二是服務領域不寬,配套性不夠。當前我國平原地區糧食生產環節農機作業服務相對發達,丘陵山區、其他特色作物及養殖業方面的農機服務相對薄弱。單項環節服務多,全程服務較少。農機租賃、金融、信息等服務剛剛起步,還不能充分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三是服務市場規范化不夠。相關服務標準、服務規范建設滯后,“約定有合同、內容有標準、過程有監管、質量有保證”的服務模式還不普遍,無法有效保障農戶利益。四是實用人才缺乏。服務組織普遍缺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機制,合作社熟練機手青黃不接、管理人才缺乏現象普遍,與農機企業、科研院所、公益性推廣機構的深度合作有待加強。五是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扶持政策還不夠豐富。目前對農機服務組織的直接支持政策不多,融資難、用地難、維修難等問題還比較突出,現有政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完善,政策的*性、配套性還有待加強。
丁仕華建議,在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的實際工作中,應圍繞優化農機裝備資源配置,積極促進多元農機服務主體融合發展;圍繞助推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等“一站式”成龍配套服務模式;圍繞持續增強農機服務組織發展后勁,大力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制度規范建設和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圍繞提升管理服務效率,加快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在農機社會化服務中的有效應用;圍繞解決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瓶頸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支持保障措施。
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在各類農機服務組織中,農機專業合作社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統計,2017年,全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達到18.7萬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6.8萬個,入社成員達到152萬人。特別是在主要糧食產區,農機專業合作社以不到1/3的農機擁有量,承擔和完成了60%以上的農機作業量。
“農機專業合作社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就目前而言,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問題在于缺少規范化管理與建設。”農業農村部農機試驗鑒定總站*工程師王揚光告訴記者。他建議農機專業合作社要規范五方面的管理:首先是機具科學配置管理。合作社應根據經營發展目標,科學合理配置農機具(型號、數量);購置機具時,機器型號要盡可能集中,提高品牌集中度;盡可能做到一機多用,提高機器的利用率;盡量提高農機裝備的系列化、標準化和通用化程度。其次是規范農機化生產管理。要制訂包含作業項目、技術要求、完成日期、作業數量、投入農機具數量等內容的農業生產計劃,根據計劃安排機具作業并檢查作業質量和進度。第三是規范農機技術管理。建立機具臺賬,做到定期檢修保養。四是規范農機安全管理,制訂安全操作規程,嚴格按規程操作、維護農機具。*后是做好機庫、油料庫、配件庫、維修車間等的建設。
除了完善農機服務組織自身建設,加強農機化技術推廣、質量監督、安全監理等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能夠為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創造必要條件。農業農村部農機試驗鑒定總站質量監督處處長王心穎提出,要健全農機質量投訴監督體系,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