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黔江區石會鎮依托風景如畫的武陵仙山風景區,打造綠色產業,發動村民栽桑養蠶。但桑葉采摘完后留在地里的桑枝,以前當地人要么用來當柴燒,要么散爛在土地邊。如今,隨著生態產業鏈的延伸,廢棄桑枝變廢為寶,成為加工食用菌的主材之一,長出的一朵朵生態菇,撐起了村民的“致富之傘”。
在該鎮關后社區2組的弘凡農業產業園內看到,一堆木屑堆成了一座小山。這些就是收購當地農戶廢棄的桑枝,用機器打碎后用來加工食用菌。
蠶桑產業是石會鎮的骨干產業,全鎮桑園面積5500余畝,每畝每年產生的廢棄桑枝在1000余斤。
李俊峰介紹用桑枝粉碎成為的木屑。 通訊員 譚鵬 攝“以前每年*后一季蠶繭銷售后,當地蠶農就會將桑枝砍下,廢棄的桑枝也堆在了當地蠶農家的房前屋后。”該鎮宣統委員鐘華偉說。
“你聞聞,這些木屑還帶有桑枝特有的香味。”該產業園負責人李俊峰手捧起一捧木屑,向筆者介紹:“他們產業園種植的桑枝菌、桑枝黑木耳等生態農產品,都是用從當地農戶家收購來的桑枝粉碎而成,不但節約了從外地運輸木屑的成本運費,也能將當地農戶家的桑枝變廢為寶。”
“桑枝的收購價是0.15元到0.2元一斤,按一畝產生桑枝1000斤計算,這些曾經被當地人用來當柴燒的桑枝,就能給桑農帶來每畝150元到200元的收入。”李俊峰說。
他家有40畝桑園,如今年被全部收購,將給他帶來數千元的收入。
小木屑也成做成大產業,隨著石會鎮生態產業鏈的延伸,廢棄的桑枝也成變成“寶貝”。
用桑枝屑加工而成的菌棒。通訊員 譚鵬 攝該園內14個菌類生產車間內種植的香菇、黑木耳正在茁壯成長,達到采摘標準后進行采摘,經烘干后銷售全國各地。
該產業園已投放菌棒110萬棒,年產值在550萬元。除此之外,該產業園已經與該鎮中元村達成了50萬棒菌包的投放意向,綠色發展之路,也在當地延伸。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