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爾濱市通河縣鏵子山腳下,一片榛子林旁邊,又新種下一大片榛子林。榛子林下的壟溝地,套種作物已經長出了葉片,懂行的人一眼能看出這些苗是香瓜、柿子、西瓜,但卻也有不常見的苗,這片地的“主人”說,那是秋葵和興安杜鵑。
這片地現在的“主人”叫祝玉成,今年32歲。大學畢業后,他一直在打工歷練,這回,瞄準了家鄉大榛子產業,要“黑土淘金”。
踩在黑土地上心才踏實
祝玉成流轉的土地有兩種:山坡凈地230畝,他栽榛子苗,選擇套種品種;已成型的榛子林70畝,他與榛農簽訂協議,榛農啥也不用管,坐享70%榛果收益,祝玉成負責管護,榛子林下種菜收益歸他。
包了地,祝玉成的眼界和學識就顯露出來了。大果榛子每畝地83棵,每行榛樹中間*多能起6條壟,祝玉成把地“盤”活了,他通過旋耕將6條小壟毀成兩條大壟,種上香瓜、西瓜、柿子、秋葵等各種水果蔬菜。這些作物扎根較淺,還不怕遮陰,春耕和除草都傷不到榛樹根系。祝玉成地里樹菜共生,長得都很好,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心機”:“知道我為啥種秋葵嗎?現在通河的秋葵都是從哈爾濱批發來的,跟哈爾濱一個價,等我的秋葵收獲了,價錢差得了嗎?”他還說,套種西瓜、香瓜,是因為榛子地就在旅游線路邊,采摘的生意一定錯不了。
林下套種限制了機械化作業,很多環節都靠人工完成,眼下農田里活還沒完,栽苗、除草人工很難雇,好多活兒是祝玉成彎腰自己干的。祝玉成說:“那哥倆信任我,拿錢跟我投到地里,咱不能讓人家賠了。”經營管理不敢有絲毫馬虎,只有踩在黑土地上心才踏實。
“*桶金”全投地里了
大學生回來種地,還一頭扎進了大榛子林,這事驚動了鄉親們,大家都在盯著,想看明白這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在干啥,為啥這么干?
祝玉成說,自己的故事挺簡單。2010年大學畢業后,被哈爾濱一家水利設備廠錄用了,與農林水利機械打交道。進了大企業,又是本專業,在同學們眼中,這份工作令人羨慕。但祝玉成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是少點啥。
2018年春節,祝玉成回老家過年。聊家常時,聽說縣里在鼓勵種大榛子,但有鄉親拿不定主意,畢竟投入5年才能迎來豐果期,這對慣于春種秋收的農戶來說,心里不踏實。大學生回來了,大家都圍著他問,祝玉成一下被觸動了,他終于明白自己心里的空,其實是對黑土地的留戀。
春節剛過,祝玉成就去了吉林、遼寧,細致了解與大榛子相關的一切。考察回來他就辭掉了工作,拿出了自己攢的“*桶金”,又找了兩名同學“入伙”,三人湊了100萬元,回通河流轉了300畝土地。
“智慧下鄉”是鄉村振興的保障。
細看過祝玉成的榛子地,通河縣委副書記姜洪斌豎起了大拇指:“大學生的‘智慧下鄉’,是鄉村振興的保障。”
說祝玉成“智慧下鄉”,是因為他不僅在林下種了“稀罕菜”“旅游瓜”,還種了花。榛子林套種興安杜鵑,在通河縣祝玉成算是頭一份,年初種下興安杜鵑之前,祝玉成就與本地一家藥廠簽了收購訂單。
祝玉成說,他心里還有個底——通河縣政府的支持。祝玉成算了一筆賬:現在,每畝榛子地補貼800元錢,其中,600元為榛子苗錢,200元為勞務補貼,這相當于樹苗免費給,還給了*年的人工費。除了鼓勵政策,當地政府還無償提供技術支持,祝玉成說:“我要把榛子地打造成采摘+旅游觀光的園區,春天賞杜鵑、夏秋采果菜的鏵子山景點。”
姜洪斌說,大學生帶著智慧、資金下鄉種榛子,給鄉親們打了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