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文縣青山村趙朝發家的院墻上,至今貼著一塊職責牌,上面清晰地寫著四大職責,其中一項是“找路子、帶民富”。 這是2011年趙朝發當選青山村主任時,灑坪鎮人民政府為村主任當選人明確的主要工作職責,這也是趙朝發自己對村民們的承諾。
時間過去了八年,今年年初,由于工作需要,趙朝發被抽調到灑坪鎮人民政府工作,這塊職責牌雖已陳舊模糊,但他仍然舍不得拆掉。至今作為青山村有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趙朝發時刻沒有忘記對村民們的承諾。“雖然我現在不當村主任,但這塊牌子時刻提醒著我該干什么,給我指明了目標和方向。”趙朝發用手輕輕擦了擦責任牌上的灰塵,臉上露出自信的微笑。
圍繞目標和承諾,趙朝發在青山村大力發展獼猴桃產業中,向城市居民推出“認種”模式,同企業簽訂訂單生產,向政府尋求技術支持,有效解決了農戶在獼猴桃發展中農戶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的“三無”難題,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領青山村百姓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市民認種”破解資金難題
過去的青山村,村民們試著種過果樹、蔬菜。*終因技術、市場等因素,導致產業發展未能成功。2014年,在修文縣大力發展獼猴桃的推動下,趙朝發再*發動村民種植獼猴桃。“為增加農戶的信心,我每家每戶的動員,從政策談到市場,從技術談到收入,從白天聊到晚上,口水都說干了。”趙朝發說。但這*,沒有一戶村民愿意參與。“究其原因,村民們一是有以前失敗的陰影,二是全縣都在種獼猴桃,數量多了怕賣不出去,另外*難的是種植一畝獼猴桃要投入上萬的資金,老百姓沒有錢。”趙朝發從椅子站了起來,回想起當初動員村民的情景,仍然有些激動。“沒有技術、沒有市場,都不怕,百姓沒有錢投入這就是硬傷,但我更怕的百姓失去信心。”趙朝發說。
看著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土地撂荒越來越嚴重,趙朝發毅然做了一個決定:農戶沒有錢,那就找人來投資,并把目標鎖定在了城市居民的身上。趙朝發和村委會的幾位同志商量后,大家一拍即合。粗略地算了種植一畝獼猴桃的投入與產出賬后,向貴陽城里認識的一些市民發出了“獼猴桃認種”的邀請。“邀請發出不到一周,就有十多位市民有意向來投資認種,當時感到意外,一個帶一個的,后來共計來了40余位市民到我們村投資認種獼猴桃,資金一下就得到了解決了。”趙朝發高興地說。“當時就想市民只需要投錢,不用參與管理,也不用擔心市場,獼猴桃成熟的時候還可以到認種的基地進行采摘體驗,他們應該愿意參與;而對于我們農戶來說,又解決了我們想發展而又沒有資金發展的難題,一舉兩得。”趙朝發說。
多方受益 激活產業一池春水
有了資金的下落后,趙朝發又開始忙碌起土地流轉、生產管理、利益分配等詳細規制的制定。經過和青山村支兩委商量確定,趙朝發用過去種植蔬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村民撂荒的土地全部流轉過來,共計流轉了207畝。然后由合作社、市民、農戶共建“獼猴桃認種”基地。
該基地的投資和利益分配約定:按照種植一畝獼猴桃三年投入14000元。市民每畝前三年共計投資7000元,三年后每畝出資1000元的管理及肥料、農藥等費用,投產后每畝每年分取銷售收入的50%;合作社采取銀行貸款,每畝投資7000元,負責技術和生產管理,獲取收益的45%;村集體作為協調方,每年可以分得合作社收益的5%。而農戶獲取土地租金收益和務工收入。在市場銷售方面,合作社與修文縣農業投資開發公司簽訂收購協議,該公司負責產品收購、市場開拓和品牌塑造。
為了兌現該村發展產業帶領全村百姓一起脫貧致富的初衷,該村在土地流轉中,采取優先流轉低收入困難戶的撂荒土地,在用工上優先聘請低收入家庭的農民。“另外,我們還約定,每年從收益里面拿出36000元分配給村里的低收入戶后,再按照比例分配。并在勞務工資上,來自貧困戶家庭的工人的工資位每天100元,其他非貧困戶工人工資為每天80元。”趙朝發說。
四年過去,青山村的207畝獼猴桃已全部投產。去年,參與認種的市民已獲得了28萬元的收益分紅,合作社向當地農戶支付了的勞務工資和土地租金共計22萬元。滿山遍野的獼猴桃,不僅讓村民有了穩定的收益,而且還美化環境經,夏天,吸引了大量重慶、武漢等游客進入青山村休閑避暑;獼猴桃成熟的季節,來自貴陽的市民們帶著親朋好友去采摘獼猴桃。不僅帶動了當地農家樂的發展,還讓當地的土雞、蔬菜等農副產品不愁銷路。目前該村正依托獼猴桃產業,向鄉村旅游服務產業大力推進發展。“今年,我們已預定的500人的重慶游客,下個月就將過來休閑避暑,*少住一個月以上,有的長達三個月,我們村要開始熱鬧起來了。”趙朝發高興地說。
讓農民變股民 實現共同富裕
如今,青山村的207畝果園已逐漸進入盛產期,合作社為增加農戶收入,動員農戶將土地租金當著股金入股進合作社,享受每年的分紅,并且合作社保證每畝分得的紅利高于土地租金。
“現在我們種植獼猴桃,除了自然的災害不可控制外,其他幾乎沒有任何風險,在市場端有修文縣農業投資開發公司強大的市場渠道,就算滯銷,該公司還有獼猴桃深加工,銷路不成問題;技術上,我們的農戶現在都是獼猴桃種植能手,以前農戶的顧慮現在已被完全打消掉了。因此,我們開始引導農戶自己種植或參與入股,要讓全村百姓實現共同致富。”趙朝發說。
青山村自發展獼猴桃產業以來,合作社每年都要組織農戶進行三到五次的獼猴桃種植、修枝、授粉、病蟲害防治等相關的培訓,要求每位進入基地務工的農民都要持證上崗。
“我們基地的工人經常被周邊村寨請去當技術工人,指導其他村的獼猴桃種植和管理。”趙朝發自豪地說。“青山村的這種獼猴桃基地發展模式,其實就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代建共享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了農村閑置土地和勞動力,通過合作社的組織協調,形成資源的優勢互補和有效整合,使多放受益。同時,又讓農戶在產業發展中沒有任何風險,可以實現旱澇保收。”修文縣農業局副局長黃亞欣總結說。
在黃亞欣看來,“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在農村產業發展中有效解決了農民投資難、技術管理難、產品市場銷售難的問題,又充分發揮了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勢和強項,使得企業可以‘放下包袱’‘甩開膀子’擴市場,合作社全心全意抓管理、做服務,農戶得以一心一意抓生產,*終企業有了利潤、合作社和村集體有收益、農民收入有了保障。
這種模式已經成為修文獼猴桃產業快速推進的*模式選擇。如今。修文獼猴桃種植面積已達到16.7萬畝,成為貴州獼猴桃種植*大縣,被稱為獼猴桃之鄉,其中85%以上的基地面積均采用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
記者手記:開啟農村產業革命的“金鑰匙”
“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是推動修文獼猴桃產業快速發展的法寶也是修文在畜牧業、蔬菜種植等方面發展的利器。
在修文龍場鎮的普陀村,利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蔬菜種植,讓農戶人均收入實現了翻番。“以前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種植蔬菜的品種單一、數量、質量不統一,市場更是*的問題,種出來后能不能賣得出去還是未知數,感覺每年都像是在賭博一樣。”普陀村的村民趙福濤說。
自從去年成立了普陀村林中圣寶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后,由該合作社對生產物質的統一采購、對種植技術統一培訓,對產品進行統一分級出售。市場銷售上與都勻湘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訂單農業生產。“以前,一畝蔬菜產值*多三五千元,去年我們的蔬菜產值平均每畝達到了八千余元。”普陀村林中圣寶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姜曉旭說。
利用同樣的模式,貴州富之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修文縣發展了136戶農戶,修建家庭農場272個單元,每戶家庭農場生豬養殖需要一個人,可以養殖400頭生豬。農戶只需提供場地,建好養殖圈舍,豬仔、飼料、疫苗、技術等全部由企業提供。豬仔長大后企業保價回收,平均每頭豬企業讓農戶*少有100到350元的利潤,每年生豬可以出欄兩批,農戶一年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一頭豬的養殖成本在1700元以上,如果單靠農戶投資,一個家庭農場養殖400頭生豬,投入超過68萬元,農戶難以承擔。然而,通過這種模式,降低了百姓養殖的市場風險、疫情風險和食品安全風險等;同時實現了農戶增收、市場保供、勞動就業等目標。”貴州富之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修文分公司總經理杜文釗說。
“無論是種植還是養殖,*的風險在市場,*的困難在資金,‘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不僅降低了農戶的風險,解決了農民資金、技術缺乏的難題,還提高了農村產業發展的組織程度和生產水平,讓農村產業發展遇到的難題均能迎刃而解,成為目前修文在農村產業發展中的一把金鑰匙。”修文縣農業農村局畜牧中心負責人方正言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