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咯……”日前一早,在重慶市潼南區塘壩鎮天印村,村民王榮鳳拿著小桶喚著雞鴨們正在喂食:“你們多吃食,快長大,多下蛋呦……”她一邊撒飼料,一邊和家禽們“交流”。
“慢點吃,慢點吃,吃飽了好下蛋……”看著圈舍里幾十只越長越壯的雞鴨,王榮鳳感慨萬千。
“你別看現在房前屋后這么干凈,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王榮鳳稱,以前雞鴨散養,整日亂吃亂拉,經常把院子里的水泥地搞得滿地都是雞屎鴨糞,臭氣熏天不說,刷都刷不干凈,婆婆在院里散個步都無從下腳。
連鄰居何大姐都常拿她家的雞鴨“說事兒”:“她們家以前雞鴨散養,雞崽鴨崽跑到我地頭亂啄,秧苗、莊稼被啄得一塌糊涂。”兩家人很長一段時間關系都很緊張,走路碰到都不打招呼。
“現在可不一樣了,我家的雞舍蓋好之后,喂食槽、涼亭啥子都有,雞鴨過得‘舒服’,再也不到別家院子里找食了,我們鄰里關系也和諧多了!”王榮鳳樂呵呵地說。
這一切的改變,還得從丈夫何恒向她宣傳的“養雞改革”說起。
2018年7月的*,何恒興沖沖地跑回家,搬個板凳拉起王榮鳳:“你坐,你坐”。王榮鳳覺得奇怪:“這是干啥子?”何恒滿臉堆笑:“咱們3社要做件大事,你要不要做個表率嘛?”王榮鳳正好奇什么大事?丈夫告訴她,為建設美麗鄉村,打造綠色村莊,村里決定整治環境衛生,要求農戶改雞鴨“散養”為“圈養”,他們家及所屬的3社是“實驗基地”。
“各家的雞鴨要從‘散養’改成‘圈養’,圈舍咱們村上給建,圍擋、鋼管這些建筑材料村上統一出,圈起養干凈衛生,喂食也方便,咱帶個頭,你覺得怎么樣?”丈夫說得興致勃勃,王榮鳳一聽,這的確是個大好事:“可以撒!咱家先改嘛!”她一拍板,“雞鴨圈養”的提案便在家庭會議上全票通過。
沒多久,王榮鳳家的圈舍就建起來了。距離她家100米不到的路邊,圈舍干燥又寬敞,種了樹,還支了水泥板“涼亭”,避雨又遮陽,雞鴨們的待遇也從“大通鋪”變成了“小單間”,啄食都跑得歡暢。“雖然是‘單間’,但我家的圈舍有100多平 方米呢,雞鴨也不用往外放養了。”王榮鳳說。
“雞鴨圈養”后,為保證肉蛋品質,王榮鳳采用科學方法飼養雞鴨,配制綠色生態、健康營養的飼料,定時定量喂養。
王榮鳳每天喂兩次食,撿*蛋,隔幾天再鏟糞挑到地頭做有機肥料,有了小型養殖“產業鏈”,養雞養鴨也成了安逸差事。看著村里“*個吃螃蟹”的王榮鳳,3社的村民們動了心,紛紛加入進來。
到今年6月,王榮鳳家的雞鴨已經有近50只,每季度能賣出幾批土雞土鴨,雞、鴨蛋也在集市賣上了好價錢。這要是在以前,王榮鳳可是想都不敢想。她起初養雞鴨本想節約成本自家吃,沒想到現在成群圈養,還能賣錢補貼家用。
談起養殖經驗,王榮鳳謙虛地擺擺手。“光我們社現在實行雞鴨圈養的就有20多戶了,不是我們一家的功勞,還是村里領導‘給力’。”
“雞鴨圈養”是個好模式,但不少思想傳統的村民想不通——家禽散養隨便跑,長得壯,吃糧少,養殖成本低,不也挺好,干嗎大費周章“亂搞一通”。面對如此想法的村民,天印村黨支部書記何長春覺得必須得行動起來,讓村里百姓轉變思想,積極打造綠色生態養殖示范基地。
以王榮鳳、何恒家及3社為整改典型,村干部們輪流走訪村里的養殖戶,宣傳動員、召開院壩會,向有疑慮、不信任的群眾一一做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3社只要有養雞鴨的人家,戶戶都修了雞舍鴨圈,還主動向別村宣傳雞鴨圈養的好處,村里還計劃全村推廣。
“現在我們每戶庭院都很干凈,路上一點雞屎鴨糞都沒有。”去年11月也開始圈養家禽的村民何瓊輝說,她印象很深,圈養雞鴨這個事情,在去年年底的院壩會上全票通過。“百分之百的人都同意整改,圈養比散養好得多啰。”
何瓊輝養了近30只雞鴨,圈養以后,雞鴨喂得更肥碩,蛋賣的也好,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環境也好了,一箭多雕的事情,村民們當然樂意為之。
雞鴨圈養,本是一個村莊的細微之事,整改起來,卻改變了千百家。村民們稱心的綠色養殖生態,造就了天印村人人稱道的美好環境。
“我們村走在了‘養雞改革’的前面,改出這么美麗的鄉村,我真的覺得驕傲。”王榮鳳說。
手記:一個小改變讓鄉村更美麗
如今,農民的日子越過越好、越來越富,大家開始追求高品質生活。王榮鳳帶頭采取圈養方式養殖家禽,看似一個小小的方式轉變,實則改變了老百姓先前那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環境,改良了不良的村風民俗。
建設美麗鄉村,要給鄉親們造福。雞鴨圈養,小事不小,攸關民生。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改善人居環境,一方面需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引導,通過有效的示范帶動,吸引更多人行動起來、參與進來,讓農民群眾真正分享改善農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加快鄉村振興帶來的福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