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平均海拔1700米,冬天風大氣溫低,這種環境下不利于羊的生長。我們利用窯洞冬暖夏涼的特點,把羊養在廢棄窯洞里,這樣既確保羊群生長不受影響,也降低了飼養成本。”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山城鄉薛塬村村民蘇學鋒說。
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環縣,是慶陽市貧困面*、貧困程度*深的縣,當地農民一直有養羊傳統。蘇學鋒1993年退伍后回家便接替了母親的養羊事業,從此“種地養羊”成為主要營生。
“環縣本就干旱缺水,農民靠天吃飯,種地只能維持基本生計,要想改變現狀,就只能從羊身上打主意。”蘇學鋒說,開始只有四十多只羊,采用的是原始飼養方式,但山羊品種老化、生長緩慢、產肉率低。
收益一直不見起色的蘇學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平時沒事就去附近養羊大戶家里“偷學”經驗。“我發現他們養的品種一胎能產兩三只,且生長周期短,產肉率高,效益非常好。”蘇學鋒說,2000年貸款購買新品羊,開始了規模養殖。
從此,放養改圈養,混養改分類,由單一苜蓿飼草換成混合飼草。一年后,蘇學鋒臉上露出了笑容,他養殖的羔羊5個月體重達到35公斤,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
2010年7月,蘇學鋒注冊創建了環縣青明養羊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當地常用的“窯洞+運動場”養羊模式建成養羊棚圈20座,草料棚150平方米,青貯窖8個,蓄水池2個。
合作社前期效果非常好,2013年,蘇學鋒每年收入已超過10萬元。就當他想再次擴大養殖規模時,一場罕見的干旱天氣讓環縣整個養羊產業進入了寒冬。
“2014年環縣出現大范圍旱情,地里苜蓿草料大都干死,市場上的草料價格隨之飛漲,眼看養羊成為鐵定的賠本買賣,很多農戶只好低價賣掉自己的羊群。”蘇學鋒說,當時很多農戶虧得血本無歸,自己也虧損了40萬元。
通過這件事,蘇學鋒意識到了飼草自供的重要性。2015年,環縣作為甘肅省“糧改飼”試點縣,對草業公司、種草大戶、養殖大戶以土地流轉500畝、300畝為起獎線,每畝獎補20元,對種植紫花苜蓿的每畝累加獎補30元。這一政策給了蘇學鋒實現飼草自供的動力和信心,當年,他便流轉土地750畝作為飼草基地,種植甜高粱、青貯玉米等飼草。
在此過程中,父親蘇世彪給了蘇學鋒很多建議。“天然純綠色養殖應是我們農民養殖的特色,羊糞可直接施肥給草地,保證沒有任何添加劑和化學成分,生長出的苜蓿、玉米等用來配置精飼料喂養。這樣既降低了成本,也實現了綠色環保。”蘇世彪說。
多年來,蘇學鋒不斷總結養殖經驗,利用科學的飼草料配方、快速出欄的養殖方法,*能力地利用家庭勞動力資源和飼草料轉化模式,合作社現已達到年出欄900至1200羔羊的規模,年收入45萬至60萬元。
在自己致富的同時蘇學鋒還帶領周邊群眾改善民生致富,合作社現吸納貧困戶32戶,采取戶托社養的方式調引231只羊,每戶每年分紅4500元,年分紅14.4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