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4點多鐘,位于安徽宣城郎溪縣新發鎮雙橋村的蘆筍基地里,村民們一大早就已經開始忙碌了起來。有的村民們忙著采摘,有的忙著打捆,有的忙著切割裝箱。到了9點半,郎溪縣珍聚蘆筍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一輛面包車開到了基地附近,村民們連忙將捆扎好的蘆筍抬到了面包車上,很快這批蘆筍就會出現在上海市場。看著工人們忙碌的身影,雙橋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余光云告訴我們,在這里務工的村民,大部分都是村里的貧困戶。
“自從村里有了蘆筍種植基地,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上班,一年能掙六七千塊錢,放在以前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上午10點鐘,剛剛送走裝運蘆筍的貨車,正在收拾工具的貧困戶袁明水和我們聊了起來。袁明水是村里的貧困戶(特困供養戶),因為精神殘疾,每天在村里游手好閑,靠吃五保過日子。今年年初,余光云得知他家的情況后,就動員他到蘆筍基地上班。“現在每天上午忙四五個小時,下午再去自家的魚塘看看,魚塘也是今年在余書記的動員下開始養殖的。”談及現在的生活,袁明水非常的滿意。“比起以前,現在的收入穩定多了。”蘆筍基地建立后,帶動了很多像袁明水這樣的貧困戶在當地就業。余光云告訴我們,當蘆筍基地全部建成并有產出之后,預計雙橋村將有50余名60歲以上老人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可達5000元。
“雙橋村蘆筍產業基地于2017年開始建設,已經建設好35畝,進入采收期的有10畝,目前已經收益6萬余元,其余25畝也將于今年8月份進入采收期。”余光云說道,今年村里將繼續加大投資,新增25畝蘆筍種植,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余光云是宣城市司法局干部,2017年被選派到新發鎮雙橋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來到雙橋村后,余光云和扶貧工作隊成員一起深入鄉村角落、田間地頭,走村串戶傾心交談,了解村情民意,掌握雙橋村和貧困戶的*手資料,成為村民貼心人。走訪后發現,貧困戶大多是因病、因殘、缺技術造成的。這讓他們暗下決心,要樹立“產業脫貧”的工作理念,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進而帶動村民就業創業、增加收入。“余書記還是很關心我們的,去年他建議我發展青蝦養殖業,我賺了2萬塊錢。”雙橋村施家組村民段家同是一位尿毒癥患者,生病后因為需要進行長期透析,干不了重活,段家同也一度消沉。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余光云了解到了他家的情況,根據段家同家所處的位置,結合雙橋村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情況,鼓勵段家同進行青蝦、龍蝦養殖,還請縣里的技術人員前來指導。“現在我們家庭不但收入增加了,老段的精神頭也上來了,下一步有機會我們還準備把養殖規模擴大一些。”段家同的妻子程芳群樂呵呵地告訴我們。
余光云和其他工作隊隊員及村支兩委干部們通過大力宣傳特色種養、發展高效農業的好處,示范帶動,逐漸改變了雙橋村過去單一的糧油種植模式。目前村內從事水產養殖的合作社1家,家庭農場5家,養殖大戶6戶,養殖面積1500余畝,主要養殖品種為青蝦、小龍蝦、美國黑斑蛙和白鰱等,年產值近800萬元,走上了農業高質量發展道路。2018年以來,雙橋村集體經濟已突破20萬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由2014年的64戶100人減少到2018年的1戶4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