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第八屆北京現代種業博覽會開幕式上,“玉米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平臺項目”正式啟動。這是我國*以應用為目標的農作物預測育種系統構建項目,將建立起我國數據共享的育種模式,產生一套能夠反映我國主流育種材料的大數據。
據了解,在我國,由于種業結構分散,研發資金投入少,分子標記應用有限,缺乏足夠的歷史數據積累,無法構建可靠的預測模型,農作物預測育種尚未開展起來。而在跨國種業公司,基于全基因組選擇的預測育種已成為其主流和常規技術,大大提高了育種效率,加快了育種進程,在實驗室里育種已經由方天夜譚變成了現實。隨著技術的成熟,預測育種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田間育種,這是育種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據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吳坤生博士介紹,全基因組選擇,是利用覆蓋全基因組的分子標記信息進行輔助選擇和預測育種的方法。此次啟動的國內*以應用為目標的預測育種項目,其目的是建立覆蓋主要玉米類群的全基因組選擇技術服務平臺。總體目標是通過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種業企業和生物技術服務企業的合作攻關,采集多群體的表型和基因型大數據,利用*前沿的人工智能模擬技術,建立我國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玉米全基因組選擇預測模型,以此來推動我國預測育種的發展。
據悉,這是我國目前為止規模*的玉米遺傳研究課題之一。該項目在北京市政府財政立項支持下展開,采用聯合制定方案、統一標準、分頭實施、數據共享、合作共贏的模式,將產生超過400萬的表型數據點,來自52萬個產量小區、1000萬個DNA芯片數據點和3200個GBTS數據點。隨著基因組信息的積累,對表觀性狀與其內在控制機理的認識的提高,品種的定向改良和新品種按需定制將逐步成為現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