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產生近2.6萬噸的生活垃圾,人均1.1公斤;全市29個垃圾處理終端設施滿負荷運轉……在首都這樣人口規模過千萬的大都市,不斷增量的生活垃圾已成為城市管理的一大難題,垃圾源頭減量、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日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孫新軍接受訪談時透露,北京將通過健全日常執法檢查,積極推動垃圾分類立法,明確單位、個人垃圾分類責任,讓軟約束逐步“硬起來”。
事實上,北京多年來一直積極推進垃圾分類。為此,北京還提出了解決之道——設立垃圾分類示范片區,試點創新垃圾分類收集方式,用經濟杠桿撬動、杜絕這一現象。
數據顯示,目前北京30%的街道、鄉鎮創建了100個垃圾分類示范片區。2019年,示范片區覆蓋率要達到60%,覆蓋200多個鄉鎮街道。何為“示范片區”?據介紹,示范片區是在充分借鑒國內外垃圾分類成熟經驗,征求居民意見后確立的,利用手機等現代化應用實現垃圾分類回收的區域。
這些示范片區將試點4種垃圾分類收集方式。一是設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類驛站,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并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二是設置智能投放箱,減少人工成本,擴展垃圾分類服務范圍;三是上門或定點回收再生資源、廚余垃圾,方便群眾投放;四是撤桶撤站,定時定點流動收集。
針對廣受詬病的“混裝混運”問題,北京提出統一標識、亮明“身份”,組建“綠色車隊”,讓規模化專業化的隊伍來提升分類運輸能力;對各品類垃圾運輸車輛進行改造,增加計量稱重、身份識別、軌跡監控等管理功能,實現對各類垃圾運輸車輛的*管理;動用經濟杠桿糾正“混裝混運”行為——“混裝混運”垃圾進入處理設施,繳納的處理費用將比分類收集的垃圾要多得多……
業內人士指出,垃圾分類需要全民參與。從根本上看,垃圾源頭減量、強制分類需要得到立法支持,讓軟約束逐步“硬起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