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養殖場規模一直做不大,就是吃了不懂養殖技術的虧。”關嶺自治縣花江鎮藍天白云養殖場老板劉開華說起過去教訓記憶猶新,現在通過畜牧專家技術指導,僅用三年時間,他的養殖場規模就從原來的不到100頭發展到現在的存欄600余頭,種植草料3000余畝,直接帶動400余戶貧困戶就業脫貧,實現每戶年增收24000元。
農業產業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在科技助推關嶺牛產業發展方面,從科技養殖到良種繁育,從科學管理到精深加工,關嶺已經走出一條科技發展之路,關嶺“牛牌子”叫得越來越響。
科學飼養 讓養殖戶心更安
“那叫一個慘痛!”劉開華不忘2006年的教訓,那年從山東引進100多頭種牛,由于管理技術缺位,先后生病死掉70多頭,陪了20多萬元。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劉開華后來一直只敢小規模養殖,直到實施關嶺牛三年振興計劃,有了技術保障,他才放開膽子,一下分散建起3個養殖點。
“祖祖輩輩上山割草喂牛的辦法行不通了!喂養時間長,牛的個頭小,和現在的雜交牛相比,簡直就是‘小狗牛’。” 王興武曾擔任花江鎮前鋒村村支書,前些年他也曾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不但養殖規模一直上不去,而且周期長、牛瘦小、成本高,群眾逐漸打消積極性。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家志長期從事畜牧工作,他介紹,畜牧養殖從圈舍修建、牧草種植、防疫體系建設、品種保護、屠宰、產品深加工,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科技支撐,市、縣農業部門過去一直支持關嶺牛改工作,但都沒有“關嶺牛三年振興計劃”這次的力度大,各規模養殖場均聘請1至2名畜牧技術人員進行駐場指導服務,為“關嶺牛”發展提供全面的技術保障。市農業農村局牽線搭橋,關嶺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貴州省獸科所、貴州大學等單位建立合作關系。
盧國華是花江鎮藍天白云養殖場的一名技術工人,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養殖技術培訓,成為養殖能手。早晨8點,盧國華便要到養殖場指導工人喂牛,之后要在牛圈里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他說,養殖場從2016年的幾十頭發展到如今的600多頭,技術保障非常關鍵,他對自己能掌握養殖技術非常滿意。
現在,前鋒村養牛場有了農牧技術員指導,流轉土地種植皇竹草316畝,村合作社集中養殖規模也從2016年的100頭發展到如今的300余頭。
前鋒村種草養殖只是關嶺以農牧技術為支撐筑牢飼草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2016年來,關嶺按照“農牧結合、飼草分離”的科學發展模式,堅持遵循“草畜配套”的草原生態規律,科學規劃布局,合理配置資源,有序推進“關嶺牛”產業飼草飼料體系建設和人工草地建設。
目前,關嶺各個鄉鎮均有種植皇竹草,累計實施人工牧草種植9.3萬畝,成立草業公司3家,飼料加工合作社2家,為“關嶺牛”發展提供充足的飼草保障。
楊家志介紹,通過畜牧技術人員跟蹤指導解決了“牛生病”問題,規模化種植牧草解決了“牛飼料”問題,科技支撐“關嶺牛”養殖實現規模化。
良種繁育 讓“關嶺牛”更壯
位于關嶺上關鎮的關嶺牛核心種牛場通風良好,圈舍干燥。
“種牛場是我們新建的養殖示范場,采用現代化、機械化養殖,全部建成后可實現自動下料、自動刮糞、智能控溫標準化生產。”據關嶺自治縣牛投公司總經理郭國強介紹,縣牛投公司現已投資1800萬元建成1200頭規模保種場,初步建立“關嶺牛”地方保護品種繁育體系,促使“關嶺牛”品種資源得到保護、發展和開發利用。
“回顧牧業發展歷程,每*產業進步都與良種繁育推廣密不可分。”據市畜牧技術推廣站站長宋汝謀介紹,關嶺牛作為*重點保護的78個地方畜禽品種之一和中國“五大名牛”之一,一直以來都以出肉率高、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質含量高、繁殖率高、脂肪含量低等遠近聞名,肉質細膩鮮美,但個頭小、增重速度慢是其參與市場競爭的短板,通過科技手段,把關嶺牛與引進的安格斯牛進行雜交,再提純復壯,既保持關嶺牛牛肉品質,又增大關嶺牛個頭,提高養殖收益。
關嶺聘請貴州大學動物科學教授、高原山地動物遺傳育種和繁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為技術顧問,省獸科所專家任“關嶺牛”首席專家,省農委、市畜牧局支持組建“關嶺牛”技術指導服務專家團,在縣級選拔專業技術人才成立“關嶺牛”發展技術服務組,強大的技術團隊為關嶺牛良種繁育提供技術支持與保障。
2018年2月,種牛場首批從國外購買了93頭安格斯母牛,對關嶺牛進行擴繁和品種改良。截至目前,關嶺牛生態種牛場已存欄935頭,其中關嶺牛種公牛18頭,關嶺牛能繁母牛336頭,安格斯能繁母牛345頭,牛犢等154頭。
“通過良種繁育,五年左右時間,關嶺牛品種就可以得到全新優化,提高市場整體競爭力。”宋汝謀認為,關嶺牛良種繁育體系的建設,有利于保障關嶺牛良種供應能力,進一步推進“關嶺牛”產業持續發展。
“通過三年的發展,從圈舍修建、牧草種植、技術保障、防疫體系、品種保護,再到屠宰、牛肉產品深加工,如今關嶺牛產業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技術保障體系。”關嶺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部長、關嶺牛產業辦公室主任趙宗舜表示,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科學技術在保障關嶺牛產業的穩定發展、為打造“關嶺牛”品牌保駕護航的能力不斷提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