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寒農作物大麥向青藏高原的傳播與利用,被認為是促進史前人群大規模*定居高原高海拔地區的關鍵因素。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孔慶鵬研究員團隊與蘭州大學董廣輝教授團隊合作,聯合研究發現距今3600年前,由中國北方粟黍農業人群遷徙導致大麥農業向青藏高原擴散,這個群體的遺傳貢獻顯著影響了現今藏族人群基因庫的形成。
論文*作者、昆明動物研究所李玉春博士介紹,大麥農業向青藏高原的傳播,究竟是人群擴散,還是技術交流一直以來是個謎。根據考古學證據,距今約5200至3600年前,在大麥農業人群向高海拔地區大規模擴張之前,粟黍農業人群已在青藏高原東北河谷低海拔地區大規模定居。在這一階段后期,這個區域出現了粟黍、大麥混作現象。
聯合研究團隊推測,很可能是粟黍農業人群在低海拔地區采納了大麥農業后,進一步把它帶入到高海拔地區。為了驗證假設,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8277份現代藏族及其周邊人群5.85萬余份線粒體DNA遺傳變異數據,結合不同海拔農作物遺存的碳十四測年數據,以及人骨碳同位素值數據,*終鑒定出兩個單倍群,其起源遷徙正好與粟黍農業的起源、強化以及向西傳播時間路徑吻合。同時,這兩種遺傳組分在以往報道的以粟黍種植為主的考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人骨樣本中也有發現,進一步支持其很可能代表了藏族人群中尚存的源于粟黍農業人群的遺傳組分。
研究不但證實了藏族人群中存在大量源自中國北方粟黍農業人群的遺傳組分,還提示粟黍農業人群在到達青藏高原低海拔地區后,采用了耐寒的大麥農業并向高海拔遷徙,*終大規模*定居青藏高原。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