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好,藥才好。中藥材是中藥產業的源頭。藥材質量的優劣,關乎中藥產業的興衰。當前,野生中藥材資源日益稀缺,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國規模化人工種植的藥用植物已達300余種,供應量約占全國中藥市場的70-80%,種植面積還在逐年增加。從野生到種植,中藥材品質如何保障?如何才能種出“綠色”中藥材?
“大數據”篩選種植基地
對栽培選地進行科學預測,為優質藥材種植選址提供依據,精度在1平方公里范圍內。
提起人參,人們自然會想到東北,因為吉林長白山是人參的道地產區。如果說山西上黨也是人參道地產區,多數人不以為然。
上黨也能產人參,這是運用“大數據”算出來的結果。陳士林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從事中藥研究31年。他開發出一套全新計算機軟件系統,全名是藥用植物全球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信息系統。輸入氣候和土壤因子等信息,該系統能對栽培選地進行科學預測,為優質藥材種植選址提供依據,精度在1平方公里范圍內。
上黨也是人參的道地產區,這靠譜嗎?中醫古籍給出佐證“人參產上黨”。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上黨,今潞州也。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采取。今所用者皆為遼參。”如今上黨人參找不到蹤影,原因是過度采挖。
道地藥材是中藥的“魂”。陳士林認為,雖然上黨和遼東相隔遙遠,但其生態條件適合人參生長。人參若種在非適宜地區,即使能長到蘿卜粗,卻沒有人參的功效。中藥材種植需要特定的生態區域,盲目選擇種植基地,將導致中藥材病害頻繁發生、種質退化、質量下降。
道地藥材,究竟適宜種在哪里?西洋參引進中國的實踐,證實了這套系統的科學性。西洋參原產于美國、加拿大等國。從生態適應性層面,這套系統為西洋參在我國引種栽培選址提供了重要依據,與實際引種成功地區相符。現在,我國已經成為西洋參三大主產國之一。
從野生到種植,中藥材品質退化,癥結在哪里?羌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高寒短日照植物,喜涼、耐寒、怕強光。由于生長環境特殊,羌活資源的發展受到制約。據統計,我國每年至少有1000噸以上人工種植的羌活,品質達不到國家2015版藥典要求,不合格的占到60%。主要原因是部分藥農追求短期效益,藥材生長期過短。專家運用該系統會診發現,高海拔野生羌活有效,而低海拔引種品質變異,問題出在海拔上。狹葉羌活適合生長在海拔2800米以上,那里的環境不但高寒,而且一年四季大風不斷。目前,羌活在四川省小金縣兩河口鄉的實驗基地種植成功,具備祛風、除濕、發散御寒之功效。
中藥材種植業被稱為“中藥生產*車間”。這套系統可以為道地藥材選擇適宜種植區域,避免盲目選址造成的品質下降,從而解決了“優質藥材哪里種”的關鍵問題。目前,我國已完成260種中藥材產地生態數值區劃,為人參、三七、西洋參、山茱萸、獨活、銀杏等優質藥材生產提供了合理選址范圍。
建立國家中藥基因數據庫
我國已對1萬多種藥用植物進行基因鑒定,為中草藥制作“基因身份證”,建立國家中藥基因數據庫。
中藥三七被譽為“南國仙草”,卻無法對付被稱為“植物癌癥”的根腐病。這是一種毀滅性病害,容易傳染,發病率高,防治困難,可導致中藥材絕產絕收。
“根腐病是植物地下根部的病害,當地上部分發現癥狀時,地下部分已經很嚴重了。”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博士董林林說。過去,對付三七根腐病的主要方法是化學防治,但頻繁使用農藥,易導致藥材農藥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污染,效果并不理想。
“規模化連續種植,往往導致農作物品種退化,抗逆性遞減,造成病蟲害肆虐。過度或不當使用農藥化肥,又會加快抗逆性衰退,形成惡性循環。”陳士林表示,我國是茶葉的原產地、主產區,但是由于不重視品種保護,致使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工作遲滯,導致品種混亂、農殘超標等問題,茶葉品牌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因此,中藥材絕不能重蹈覆轍,種質創新、良種應用才是出路。
傳統育種*的困難在于周期長。為此,陳士林團隊創建優質藥材分子輔助育種技術體系,大大節省了育種時間。董林林介紹,新品種不負眾望,成為高品質三七的典范,大幅降低了根腐病發病率。其中,苗鄉1號、苗鄉2號榮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授權。
技術創新為中藥發展插上翅膀。陳士林團隊應用分子輔助育種方式,使中藥新品種源源不斷誕生,目前已完成43個中藥材優良品種選育,獲得新品種證書和良種證書15個。陳士林說,優良新品種選育,為優質藥材規范化栽培提供了保障。
分子育種技術的成功,得益于中草藥“基因天書”的破譯。中國是人參生產大國,鮮參產量占全球70-80%,人參總產量是韓國的5倍,但一度國際市場價格不到韓國人參的1/9,主要是輸在了品質上。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在國際上率先發表了“人參全基因組圖譜”,填補了人參遺傳背景研究空白。陳士林介紹,人參基因組是*且*復雜的藥用植物基因組之一。陳士林團隊共鑒定1652個抗病基因,開發病害檢測分子標記,并應用質譜成像技術*定位不同人參皂苷型分布。在此基礎上,人參新品種“農參一號”問世,穩定性好,抗性高,產量高,使中國人參告別了競爭力弱的歷史!
陳士林透露,我國已對1萬多種藥用植物進行基因鑒定,為中草藥制作“基因身份證”,建立國家中藥基因數據庫,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開啟無公害中藥時代
制定中藥材無公害生產標準操作規程,建立中藥材無公害生產體系。
在400多年的人工栽培三七歷史中,病蟲害如影隨形。圓斑病、灰霉病、疫霉病、黑斑病,*又*的病毒感染相繼而來;線蟲、紅蜘蛛、蚜蟲、象甲、地老虎、薊馬,*又*的蟲害攻擊防不勝防。
“在我父親種植三七的年代,云南文山三七曾遠銷歐美、日本等地。后來,因農藥使用不當,部分三七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導致出口量連年下降,價格下跌。”云南省文山市苗鄉三七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育啟回憶。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植所教授陳君說:“病蟲害防治是中藥材生產中*薄弱的環節,防治水平直接影響中藥材的產量和質量。”
《中醫藥法》明確提出,要嚴格管理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醫藥種植過程中使用劇毒、高毒農藥等。余育啟認為,農殘重金屬超標影響中藥安全及療效,無公害種植才是中藥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和植物生長激素,不僅影響中藥療效,而且影響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我國急需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的高品質中藥材生產體系,大力推進無公害中藥材的生產及監管。我們有成熟的無公害種植技術,現在要做的是大力推廣。”
中藥材品質升級,涉及種植、養殖、采集、貯存、初加工、流通等多個環節。陳士林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制定了中藥材無公害生產標準操作規程,建立了中藥材無公害生產體系,起草了《無公害人參藥材及飲片的農藥殘留與重金屬及有害元素限量》和《無公害三七藥材及飲片的農藥殘留與重金屬及有害元素限量》標準。其中,無公害中藥材精細栽培體系,可以*定位每種中藥材的栽培特性,在產區選擇、田間管理等方面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及智能化。
陳士林強調,對于當前國內中藥材栽培生產來說,“無公害”生產標準將*終成為中藥材品質的*門檻。當前仍以生產無公害中藥材為目標,少數發展綠色及有機中藥材,為實現中藥材栽培生產規范化、安全化提供有力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保障。
據悉,我國在貴州、四川等地32個貧困縣開展無公害中藥材種植規劃,并建立無公害中藥材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化學農藥綜合用量大幅減少。以桔梗的根腐病為例,采用優質藥材防治技術后,多菌靈撒施量減少40%。
張伯禮說,我國建立了150種常用大宗中藥材無公害生產標準操作規程,已有200多家企業推廣GAP(優良農業規范)或GACP(藥用植物種植和采集的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開啟了無公害中藥時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