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近年來,各地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依托農業農村資源,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發掘農業多種功能,開發鄉村多重價值,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鄉村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一)鄉土特色產業快速發展。鄉村產業依托鄉村特色資源,發揮村鎮農業資源和自然生態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特色食品、特色編織、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業等鄉土產業,涌現出“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400個,推進整村開發、一村帶多村、多村連成片。形成了10萬個特色鮮明的小宗類、多樣化鄉土產業“三品一標”,創響了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建設特色產業園,建成甘肅定西馬鈴薯、江西贛南臍橙、陜西洛川蘋果、湖北潛江小龍蝦、重慶涪陵榨菜等一批特色產業集群。
(二)農產品加工流通穩步提升。深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統籌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循環利用。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穩步推進,全國近10萬個種養大戶、3萬個農民合作社、2000個家庭農場、4000家龍頭企業,建設了15.6萬座初加工設施,新增初加工能力1000萬噸,果蔬等農產品產后損失率從15%降至6%。農產品精深加工快速發展,加工產能向主產區和優勢區布局,重心向大中城市郊區、加工園區、產業集聚區和物流節點下沉,推動加工企業由小到大、加工層次由粗(初)向精(深)發展,加快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2018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9萬家、營業收入14.9萬億元。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引導加工企業生產開發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綠色生態的各類食品及加工品,促進資源循環高值梯次利用。同時,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三)鄉村產業業態類型不斷豐富。融合主體大量涌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7萬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243家。融合載體集群發展,建設農產品加工園1600個,創建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153個、農業產業強鎮254個,各類鄉村產業園1萬多個。新主體的大量涌入、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新功能的持續拓展,推動農業縱向延伸、橫向拓展,呈現“農業+”態勢。“種植+”林牧漁,催生鴨稻共生、蟹稻共生、漁稻共生等內部循環型農業,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超過3000萬畝。“農業+”加工流通,催生中央廚房、直供直銷等外部延伸型農業,2018年主食加工業營業收入達2萬億元。“農業+”文化、教育、旅游、康養等產業,催生鄉村休閑旅游業,2018年接待游客3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農業+”信息產業,催生在線農業、數字農業等智慧型農業,農村網絡銷售額突破1.3萬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3000億元。鄉村服務業創新發展,各類社會機構開展農資供應、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批發零售、養老托幼、環境衛生等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2018年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
(四)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100多萬。目前,農村創新創業人員平均年齡45歲左右,高中和大中專以上學歷的占到40%,創辦的實體87%在鄉鎮以下,80%以上發展產業融合項目,返鄉入鄉人員50%以上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創業。認定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基地1096個。
(五)鄉村產業扶貧帶動明顯。貧困地區發展初加工,累計減損增收約20億元。貧困地區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萬家、農民合作社61萬個。開展產銷對接,帶動貧困地區銷售農產品超過500億元,促成簽約項目300億元。在22個脫貧任務重的省份培訓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2萬余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