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綠水青山掩映中的“水稻育種之鄉”排上鎮生機盎然,位于北村的高標準農田基地格外熱鬧,植保無人機正盤旋在農田上空進行病蟲害防治。這樣科技感十足的場景,引得附近的村民們紛紛駐足圍觀。
近年來,在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積極推廣運用綠色環保機械化技術與綠色裝備,補足了機械使用率低的短板,從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基本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發展模式不斷拓寬,綠色高效成為田間的新基調。
“水稻種植不再依靠老一套,除節約人工成本外,植保無人機比傳統方式節約藥品20%左右。”排上鎮北興農業的負責人戴中華說。他介紹道,3畝的育秧大棚便可以滿足500畝農田的水稻種植需求。所育的秧苗還供應給東橋、排上等周邊種糧大戶。
機插是湘東區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一個突破。戴中華介紹道,以前人工*多*能完成1畝,如今引進推廣機械插秧技術,*便可完成30畝,不僅省錢高效,而且能有效減少種植前后2次除草劑的使用,一舉多得。在自己使用的同時,戴中華將機器租賃給其他種糧大戶,共享機械化綠色種植水稻的“快感”。
“在水稻生產機械化種植的基礎上,發展‘稻蛙’共生的田間養殖,形成循環共生的生態模式。”今年,戴中華將目光投向了稻漁共生種養模式,已建成500畝稻漁共生基地,“目前早稻長勢較好,再過段時間便會將蛙苗放進農田。”
“之前一畝田要使用30kg左右的農藥,現在基本上不使用。”戴中華不使用農藥的秘訣在于稻蛙共生能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堅持物理防治,在基地農田安裝智能誘蟲燈,代替傳統除蟲劑,實現安裝全覆蓋。
廣寒寨鄉“一米當鮮”農場主高小年是綠色機械化種植的受益者。“不施農藥化肥,節約了成本,產品質量也更高,賣價自然就高了。”高小年采用稻鴨共生的養殖模式,每年7月下旬將鴨苗放稻田,趕在水稻收割前收獲鴨子,形成疊加效益。去年,高小年生產的稻鴨米被*一空,*賣到了10多元錢一斤,今年預計種植面積將超千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