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變革三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挑戰與對策》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消除產品層面的諸多短期結構性問題,但這些問題是更長期的資源要素稟賦、體制和制度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更要著眼于解決長期的結構性挑戰,為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基礎。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以及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了一系列具有基礎性和關鍵性的變化,該研究報告認為,這一系列變化將重塑農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角色。報告指出,從長遠的現代化目標出發,農業需要在中國未來經濟社會中承擔以下功能:一是保障高水平的糧食安全;二是滿足對農產品消費升級的需要;三是支持農民增收和縮小城鄉、地區收入差距;四是提升農村社會活力;五是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推動整體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在談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表示,要從中國現代化的全局來考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現代化發展到當前階段各方面結構性矛盾推動的產物,也要服務于現代化的長遠目標。
報告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不斷上臺階,保障了糧食安全和各類農產品的供應,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民增收和脫貧,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這一“布朗之問”。
報告分析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資源要素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其中土地制度關系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民和集體財產性收入的獲得、一二三次產業的深度融合,是關鍵的突破口。改革成效有賴于推動城鄉優質生產要素的聯合,農村“三塊地”改革要綜合推進和聯動。
報告還強調,要進一步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大對農村的人力資本投資和農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制機制,通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向綠色、清潔化的方向發展。此外,還需要完善農業相關的市場基礎設施,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優化農業財政支持政策體系,建立和完善新時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