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巴南:脫貧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巴南:脫貧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農業網   時間:2019/7/10 14:18:00  來源:重慶日報  閱讀數:377

  近日,巴南魚洞街道建卡貧困戶肖鴻像往常一樣,在養蜂基地打理著自己的蜜蜂。這個因病致貧的三口之家,因為這群小小的蜜蜂有了穩定的收入。肖鴻的蜜蜂來自魚洞云篆山麓的牛蜂子養蜂基地,基地每年給予基地農戶每箱100元、每戶不低于1000元的資源費與安全保障服務費補貼,統一培訓、統一技術、統一質量、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建立起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成為巴南區健全幫扶機制、幫扶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的一個縮影。

  截至6月底,巴南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33戶9232人,其中已脫貧3014戶8906人,未脫貧119戶326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6%。

  健全幫扶機制

  在東溫泉鎮黃金林村,用“窮得叮當響”來形容建卡貧困戶王弟福一家一點兒不為過。這兩年,由于年紀大了,王弟福干活感覺力不從心,而老伴兒也是個常年吃藥的“藥罐子”,再加上孫女長大念書需要費用,一家人的生計越來越困難。

  “一直都是這樣子,怎么能改變得了?”“沒文化,不懂技術,干什么都干不好。”在這樣的情況下,王弟福產生了消極情緒。

  巴南區扶貧辦一負責人介紹,現今,巴南區未脫貧的貧困戶還有119戶326人,這些貧困戶是巴南現今脫貧攻堅中*難啃的“硬骨頭”。為幫助這些貧困戶早日脫貧,巴南區在原本區鎮村三級幫扶機制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深化領導幫扶機制,針對全區未脫貧戶,落實區四大家全體領導、區級部門主要領導、鎮街黨政主要領導“一對一”幫扶機制,提升幫扶層級,匯聚更多資源,幫助貧困戶就近就業、謀劃產業,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困難,確保2019年底全部脫貧退出。

  在黃金林村,區、鎮、村的幫扶干部主動入戶找到王弟福,為他制定并落實了*幫扶措施,不僅送資金、送政策,把人行便道和公路修到了他家門口,還主動與他交心談心,從思想上鼓勵他重拾致富信心。

  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王弟福試養了兩箱蜜蜂,幾個月就收獲了15斤蜂蜜,拿到場鎮上一下子就全部賣完了,這讓他堅定了擴大養殖的決心。如今,王弟福養殖蜜蜂18箱,上半年產蜂蜜80斤,錢包漸漸鼓了起來。

  巴南區還完善了社會力量幫扶機制。基層商會、致富帶頭人、項目業主組建自愿幫扶團,累計捐款1030萬元,專項用于脫貧攻堅公益事業。建立教育幫扶機制,安排城區優質學校與貧困村所在鎮學校進行結對幫扶,互派支教教師16名、頂崗教師21名。開展就業幫扶,舉辦*對接會,*扶貧公益性崗位路線解決了319名貧困人口就業。

  做強特色產業

  產業既是鄉村振興的基石,也是貧困戶實現穩定持續脫貧的基礎。脫貧攻堅中,巴南區始終聚焦產業脫貧,提升貧困人口造血能力,在扶“業”上啃硬骨頭,大力培育特色主導產業。每年都安排1000萬元產業補助資金支持貧困村產業發展,并建立1000萬元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截至目前放貸124戶。

  巴南區市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姜家鎮蔡家寺村,全村群眾在村集體企業黑黑黑農業專業合作社帶領下,大力發展“黑玉米、黑豆、紫薯、黑米”黑農業產業示范園。該合作社社長陳明中介紹說,“今年的‘鮮食’黑玉米全部是采用‘生物導彈’殺蟲、施農家肥、手工除草等方式種植成的純綠色農產品,具有極高的食用營養價值。‘鮮食’黑玉米、紫薯已取得農業農村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黑米已走完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證程序,近期將頒證。”據該鎮統計,黑農業示范園種植面積已達100余畝,涉及85戶村民,包括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平增收3000余元。

  巴南區圣燈山鎮則依托“花木之鄉”特色資源優勢,大力培育花木產業,帶動全鎮從事花木種植相關產業貧困戶達120戶、246人,占建卡貧困戶總數的59%,種植花木300畝,年產值300余萬元,人均年增收1.2萬元。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如今,巴南區每個貧困村均已培育成型2到3個特色主導產業,引進和培育農業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水果、優質糧油、生態漁業等產業近1萬畝,固定或季節性覆蓋和帶動貧困戶1200余人,成為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的基礎。

  同時,為了讓更多貧困戶搭上產業脫貧的快車,巴南區還不斷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每年安排3000多萬元補助資金用于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股權化改革,直接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帶動貧困戶就業。

  匯聚脫貧合力

  不少貧困村人才資源匱乏,在脫貧道路上,經常出現“有想法沒辦法”的窘況。要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發揮駐村工作隊的力量,匯聚智力、資源、財力、共同為貧困村脫貧努力。

  為此,在組建和派駐村工作隊時,巴南區認真遴選了5名副處級、10名正科級干部派駐貧困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并明確駐村幫扶時間持續到2020年。

  駐村工作隊到了貧困村后,積極開展“五幫五助”活動,即幫制定規劃、幫發展產業、幫爭取項目、幫完善保障、幫改善條件,助學技、助就業、助就醫、助就學、助建房。注重“一戶一策”、“因戶施策”,變“大水漫灌”為“*滴灌”,為貧困村脫貧注入了新的活力。

  巴南區接龍鎮馬路村駐村工作隊聘請西南大學農業專家擔任顧問,為馬路村農業產業布局“問診把脈”。

  “去年,我們發現馬路村之前種植的桃子品種不太適宜,所以迅速聯系農技專家進行了換種,對全村產業進行結構調整。”該駐村工作隊“*書記”張杰介紹,為了讓村民們持續增收,他們想了很多辦法,不僅動員村民種植了接龍蜜柚390畝和嫁接香桃200畝,還率先試驗“稻+N”種植養殖,實施了“稻+鰍”、“稻+菇”、“稻+魚”、“稻+鴨”試驗田200畝。

  經過近一年的試點,“稻+菇”模式效益已經開始顯現。“今年3月,我們又聘請全國鄉村振興專家王志章教授為今后的整村發展做了清晰規劃定位,確立了以近城文旅為主題的發展愿景,大力發展有機‘稻+N’產業、觀賞采摘果蔬產業、農村電商訂單式分散養殖產業、龍泉谷漂流終點產業,這將更大范圍實現全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幫助貧困戶和每一位村民都踏上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zhumengqua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