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縣偏坡營村村民陸瑞忠曾是有名的貧困戶,去年通過政府給予的產業補貼資金扶持建設了2個日光溫室,種植架豆角,年收益3萬元。脫貧后的陸瑞忠組建起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架豆角發展到70畝,目前長勢良好的架豆角即將上市,將帶動更多的鄉親和他一起走上富裕路。
陸瑞忠和他的種植專業合作社是河北省產業扶貧促進貧困戶脫貧的縮影。從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近年來,河北省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主攻方向之一,按照“鞏固覆蓋率,提升收益率,增強帶動力,提高項目運行質量,提升產業扶貧質量水平”的要求,推動實現貧困村產業項目、新型經營主體、在村勞動力產業就業、產業發展指導員四個全覆蓋,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2016年至今,產業扶貧帶動125.4萬戶貧困戶、321.4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強化產業覆蓋,把貧困戶“帶”起來
產業扶貧,產業培育是基礎。為此,河北省建立省特色產業*扶貧工作部門協調推進機制,統籌省直有關部門實施特色種養、林果、鄉村旅游、電商、家庭手工業、光伏六大產業扶貧工程,以聯貧帶貧為原則,以省市縣鄉村五級項目庫為抓手,將貧困戶全部嵌入產業發展鏈條,實現貧困戶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
與此同時,以“四個農業”(科技農業、質量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為引領,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為抓手,著力發展貧困戶參與度高、市場相對穩定、獲益相對較快的“五種四養”(蔬菜、中藥材、食用菌、雜糧雜豆、水果和肉牛、肉羊、肉雞、蛋雞)特色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河北省還下大力發展鄉土特色手工業,形成了曲陽石雕、武強年畫、蔚縣剪紙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土字號”“鄉字號”品牌,認定“一村一品”專業村鎮 6300 個。發揮貧困地區山清水秀、生態良好的優勢,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新業態,去年全省鄉村游接待游客 750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過113億元。
強化主體帶動,把貧困戶“聯”起來
“以前掙錢要外出打工,四處漂著。如今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這要感謝政府引導我們發展的扶貧產業。”近日,正在吉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采蘑菇的廣平縣牛莊村村民靳連珍說,她現在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 還不影響管理家里的責任田。
廣平縣通過扶持產業發展主體,強化產業就業扶貧,建立穩定長效脫貧機制,構建起產業園區、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帶貧模式,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均參與脫貧產業。
為提高貧困戶組織化程度,培育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經營主體,河北省按照“培強一批好的、提升一批中的、扶持一批弱的”的思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截至2018年底,全省貧困地區股份合作組織發展到2.6萬家,合作社發展到5.26萬家,家庭農場發展到1.17萬家。
為促進貧困戶和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河北省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特色產業扶貧的指導意見》,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貧帶貧作為財政支農資金和項目審批驗收的重要依據,完善“六力合一”(政府推動力、企業拉動力、金融撬動力、科技支撐力、合作社組織力、貧困戶內生動力)聯結機制。
強化產銷對接,讓好產品“走”出來
產業扶貧,產銷銜接是關鍵。河北省充分發揮產銷對接在產業扶貧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種措施暢通產銷對接渠道,促進貧困地區特色優質農產品銷售。
柳春花是張北縣德勝村村民,家中兩個兒子上大學,原來靠幾畝土地種植傳統農產品,難以維持家庭開支,生活捉襟見肘。
2017年德勝村依托大農種業公司和河北農大試驗站,建成300畝德勝馬鈴薯微型薯育種園區。柳春花參與種植了3個馬鈴薯大棚,在技術人員指導下,當年微型薯喜獲豐收,正當她為如何賣出產品犯愁時,政府牽線聯系種業公司賣出了產品,柳春花當年收入3.5萬元。
一舉成功后,柳春花2018年種植了20個微型薯大棚,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通過張家口市農科院和大農種業公司的銷售平臺,將微型薯出售,創收16萬元,光榮脫貧。
在培育扶貧產業的同時,河北各地沒有忘記廣開銷售渠道,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
河北省已連續四年舉辦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產銷對接活動,并設立扶貧專區,簽約金額近50億元。支持貧困縣參加中國國際農交會、廊坊農交會及上海、深圳等7個城市舉辦的河北省品牌農產品萬里行等產銷對接活動。省相關部門聯合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企業與貧困縣簽訂合作協議,實現線上線下銷售,引導貧困地區農產品出村入市。
河北省還指導貧困縣建立536個名特優產品品牌目錄,貧困地區266個農產品獲得綠色證書、49個產品獲得有機證書。河北省品牌農產品(北京)展示中心、北京新發地河北省優質農產品展銷中心都設扶貧展區,出售貧困縣品牌農產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