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正是重慶市云陽縣平安鎮紅關村青花椒采摘的季節。昨(16)日,筆者走進紅關村青花椒基地,只見滿山的花椒樹綠色一片,掛在花椒樹上的花椒顆粒飽滿,惹人喜愛。微風拂過,椒香撲鼻,讓人心醉,不少村民正興高采烈地把摘下的花椒裝筐,好一派豐收景象。
“吸金”效應初顯 1000畝荒坡兩年變金山
提起今年青花椒的豐收,山灣花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雙明笑在臉上,甜在心里。2017年初,他與另外三個股東決定返鄉創業。但創業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究竟發展什么產業呢?在*與朋友聊天中,朋友向陳雙明介紹了花椒產業的市場前景,陳雙明當即對花椒產業產生了興趣。此后,他查閱了相關資料,結合家鄉的經濟發展基礎、自然資源條件、市場需求,*終確定種植花椒。
說干就干,云陽山灣花椒專業合作社成立了。陳雙明在紅關村流轉土地和荒山1000畝,并從江津引進了“九葉青”花椒品種開始種植。“九葉青”是所有花椒品種中*具競爭力的早熟品種,以果實清香、麻味醇正而著稱,市場前景廣闊。通過精心管護,陳雙明的花椒園今年開始投產。他說:“當初選擇回鄉創業發展花椒產業是明智之舉,看到現在的滿滿豐收,值得!”
平安鎮黨委政府也十分重視該基地的發展,村干部多次帶領花椒基地技術人員到江津學習種植技術,并從江津請來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形成選種育苗、除雜施肥、剪枝矮化、病蟲防治、烘干加工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村里投入了100萬扶貧資金發展花椒產業,用于種苗、肥料、農藥、去雜、栽植等。”村支書陶詩炳說。
現在,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花椒園共有8萬余株花椒樹。據陳雙明粗略估計,今年可收11萬余斤花椒,按市場*價5元/斤計算,大約有55萬元的收入。
花椒香飄脫貧路 村民同心奔小康
花椒基地的建設,也為紅關村帶來了變化。該村2017年被列為縣級深度貧困村,引進業主打造花椒基地后,拓寬了村里貧困戶的增收渠道。
1000畝花椒基地從建設到種植,從管護到采摘,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山灣花椒合作社長期聘用當地30余個村民務工,為他們提供了就近就業崗位,覆蓋貧困戶19戶,在管護采摘忙季,有100余個村民到基地務工掙錢。“他們將土地承包給合作社,每年都有租金,還可以來合作社務工掙錢,肯定比撂荒或種莊稼劃得算。”陳雙明說,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掙錢,大家都很支持合作社的發展。
“在合作社打工很不錯,現在是花椒豐收期,采摘花椒我每天可掙70元,一個月下來有2000多元的收入。”紅關村村民陳天福笑著說,“之前我家是貧困戶,為擺脫貧困,合作社負責人給我提供了花椒樹苗、技術和化肥,并且還實行保底收購花椒,所以,我栽種的100畝花椒不愁賣。特別是我在合作社務工,每年有2萬多元的收入,因此,我家已經脫貧了,再過一年,我家就進入小康了。”在紅關村,像陳天福這樣的農戶還有很多。
集體經濟不再“空殼” 鮮銷和深加工并重發展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前幾年,紅關村一直沒有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更是一張白紙?,F在有了花椒產業,村里采取“企業+貧困戶+非貧困戶+村集體”方式,發動村民入股,按照5:2:2:1的模式進行入股分紅,其中,企業50%,貧困戶20%,非貧困戶20%,村集體10%。以全員參與的形式,齊心協力發展花椒產業,壯大集體經濟,促進村民持續增收。
為保障收益,合作社還在青花椒的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上做文章,努力解決產品單一愁銷路的問題。筆者在新建的1200平方米的花椒加工車間看到,現代化數字電能烘干設備、大型壓縮機等設備正火力全開,工人們正在進行烘干、殺青、篩選、分裝包裝等工作。“目前,浙江臺州、廣州、重慶江津等地的賣家已經預定了我們的花椒。”合作社股東之一的陳明平告訴筆者,產品銷路基本不愁。下一步,合作社將利用“互聯網+”,積極推動電子商務和花椒產業發展相融合,推進花椒的線上線下雙向流通,讓傳統農業跳起“現代舞”,帶動鄉村振興、促進村民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