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崇明*農民集中居住項目在豎新鎮正式交付,66戶居民離開了世代居住的老宅,搬進了統一規劃的別墅小區,背井不離鄉開始了全新的農村生活。而他們騰退出來的宅基地也將成為支持上海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重要引擎。
“恭喜喬遷之喜,搬到新房子里,鑰匙交給你。”接過新房鑰匙,來自崇明區豎新鎮惠民、豎河、豎南和豎西四個村的部分居民,正式成為豎新鎮農民相對集中居住項目的首批住戶。*個辦完手續的卞尚高,將特地準備好的春聯,貼到了新家門口。此前,老卞一家的宅基地證是130平米,這次他們分到了一套小別墅和一套高層電梯房。“質量也比較好,造得老百姓比較滿意的,政府給我們辦了一件實事工程。”卞尚高開心說道。
這個集中居住小區毗鄰鎮中心,66幢粉墻黛瓦的小別墅整齊又美觀。小區里污水納管,天然氣入戶;小區外,配套的超市、藥店、文化活動中心一應俱全,大家都很滿意。“房子環境也好,戶型也好,水電通到家也好”,“到鎮上逛逛方便了,以前走不到,要騎車的,現在方便了,走著就去了。”豎新鎮居民顧郁和劉桂香說。
據統計,崇明宅基地的戶均占地為484平米,通過集中居住一方面可以提升鄉村建筑設計水平,改善農戶居住條件,保留保護好田園風光和鄉土風情,另一方面通過零散宅基地的歸并整合,可以騰出35%的土地,這些連成片的土地,可以用于發展規模化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助力鄉村振興。
去年8月,崇明首批農民集中居住項目在豎新鎮啟動試點。當然,出于對土地的眷戀,要讓大家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宅基地談何容易?因此,豎新鎮先動員的是老宅離高壓線較近的居民。居民坦言:“如果說我自己去建房,要花去很多精力,搭不夠了。”
新居雖由政府代建,但房型怎么設計充分尊重了大伙兒的意愿和生活習慣。按照崇明建筑風貌要求,鎮里提供了5種戶型設計圖,由大家投票選出3種,作為建房藍本。在建房過程中,鎮里還邀請群眾全程監督,現場查驗房屋基礎結構、主體結構和施工質量。與此同時,考慮到留在村里的多數都是老人,一系列適老化改造和養老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也即將上馬。
豎新鎮副鎮長施永華介紹說:“我們未來會建設一個1300平方米的為老服務中心,主要是以助餐和為老服務為主。”
豎新鎮居民卞黎霞說:“公正公開也是符合老百姓的需求的,所以我們覺得都是比較滿意的。”
首批嘗鮮者的交口稱贊,為項目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目前,崇明全區已規劃29個農民相對集中居住點,條件較成熟的豎新鎮、建設鎮、新河鎮、中興鎮都已開展試點。居住項目將充分體現*生態島"生態人居"和"保持鄉村肌理、凸顯鄉村價值"的理念,除了獨門獨戶小院外,未來,還將納入6層樓的電梯公寓房。
崇明區農民集中推進辦副主任徐洪說:“把這些散落的農戶歸并到集中居住區,這樣話土地就整合起來一片一片的土地就形成了規模,還耕以后,該種林的就種林,該綠化的就綠化,這樣整個鄉村的風貌就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對我們下一步鄉村振興發展,規模化農業的開發提供了一個保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