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紅橘成熟的季節,重慶萬州太龍鎮延綿數公里的長江邊上,放眼都是枝繁葉茂的紅橘樹,紅艷艷的紅橘掛滿枝頭,是長江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太龍是萬州紅橘*鎮,在這里,紅橘不僅是風景,也是產業,隨著紅橘產業與時俱進的發展,太龍古紅橘正古樹發新枝,展現著旺盛的生命力,成為太龍一張響當當的名片,推動著村民增收致富。
亮發展
紅橘跳“探戈”
8月5日,筆者走進太龍鎮大旗村柑橘基地,漫山遍野都是綠油油的柑橘樹,青翠的枝條上,已經掛著不少綠色的小果子。40多歲的馮衛是太龍人,也是這個基地的負責人,他從20多歲開始就進入紅橘產供銷行業,對這個產業十分熟悉。
在高山的基地里,馮衛指著一片長勢正旺的柑橘樹介紹說,“紅橘跳探戈”是村民們一個形象的說法,實際上我們是對傳統的紅橘老樹進行高換改造,也就是用國外的一個新的‘探戈’品種嫁接到老樹上,實施紅橘高換改良”。
馮衛說,從2006年開始,因為紅橘出現褐斑病,價格不穩定,一斤才七八角左右,后來在鎮里支持下,他到大旗村流轉土地對傳統紅橘樹實施高換改良,雖然去年還不是豐產期,但少量的“探戈紅橘”上市后,得到市場熱烈追捧。按照這兩年的行情,明年3月左右“探戈紅橘”成熟后,預計價格每公斤在8到10元左右,這比種植傳統紅橘劃算得多。
據了解,“探戈”紅橘屬晚熟無核柑橘品種,該品種果皮深橙色,光滑,易剝皮,風味濃。馮衛說,“探戈”嫁接后長勢不錯,結果率超出預期,產量可觀,明年成熟后預計結果可以達到10萬公斤左右。而且根據掌握的消息,這個品牌在全國規模上種植的都還少。下一步,還有意愿將傳統紅橘樹再高換上千畝。
大旗村這個實施紅橘高換改良的果園有1200畝。筆者看到,因為要施肥,村民們都一大早到基地“上班”以避開正午時的陽光。村民魏光川也在基地務工,他說:“這些業主來發展紅橘產業,給我們在家門口打工提供了機會,現在我在這里務工,一年也有2至3萬元收入,我感到很滿意”。
紅橘只是太龍產業之一。太龍目前在全鎮有2.5萬畝紅橘,還在發展血橙、檸檬、李子等山地高效型農業,還以“冉師傅”牛肉干、成宏食品等為龍頭,積極打造“太龍食品工業基地”。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亮美景
“仙鶴”舞蹁躚
“我們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仙鶴村”。太龍鎮仙鶴村支書劉少軍說,以前,村里人居環境差,雖然有個仙鶴的美稱,但仙鶴總像個丑小鴨,飛不起來,現在你到我們村里去看看,“掃干凈、碼整齊、清溝渠、習慣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們仙鶴總算清清爽爽漂漂亮亮起飛了”!
走進仙鶴村的“四房榜”院子,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成果一目了然。“四房榜”院子是個古老的建筑,建于公元1823年。現該院子有10戶、46人。在人居環境整治中,村民們就地取材用竹子做柵欄,把破舊的輪胎巧妙點綴成鮮花小盆景,墻上掛著的蓑衣、斗笠、簸箕、犁頭等生產工具。庭院內不隨意堆放雜物,物品都擺放整齊,整個庭院干凈整潔、花草樹木生機盎然。
村民廖元國正拿著掃把掃地,他說,“從開展環境整治以來,我們是每天一小掃,三天一大掃,你看,我們這里是不是山清水秀?我們的院落是不是美麗院落?現在農村不但環境更生態了,生活環境也更好了”。
不僅是仙鶴在起舞,鄰近的楠木村環境也發生很大變化。村民張幫全的院落整齊美麗,房前屋后沒有雜物,柴木擺放得整整齊齊,院中就地取材種植的小花園干凈整潔,加上綠葉鮮花陪襯,顯得十分清靜,給人一種舒適、宜居的感覺。小小的農家庭院,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美好展現。
張幫全說:“以前的觀念是房子就是用來吃飯睡覺的,沒必要花那么多時間去打理。現在開展環境整治,用自己的雙手把家園打扮得漂漂亮亮,大家都稱贊我的庭院整潔干凈,還給我評了個環境整治*獎,把獎狀貼在我家門上,我們一家都高興,都決定經常打掃把好環境保持下去”。
楠木村支書張承毅告訴筆者,為了做好環境整治工作,他們在群眾中進行廣泛宣傳,開展指導評比,通過一段時間努力,人居環境整治已經上了一個檔次,老百姓對此非常擁護,大家都積極參與。
筆者手記
走進太龍鎮,紅橘產業發展紅紅火火,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美麗鄉村景象隨處可見。春賞橘花、夏乘橘涼、秋觀橘景、冬采橘果的愿景正在逐步實現。實踐證明,以“雙亮”為契機,抓好村(社區)黨組織這個堡壘,抓好黨員這個先鋒,抓好群眾自治這個基礎,形成以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三治”結合體制機制,就一定能推進“雙亮”活動走向共建、共享、共治之路,促進鎮鄉經濟社會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