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富有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的旱雜糧食品,在人們的食物結構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城鎮居民不再僅僅滿足于吃得飽,而是要吃得豐富,吃得營養,吃得健康。
旱雜糧是小宗糧豆作物的俗稱,湖北省旱雜糧作物主要有玉米、紅薯、馬鈴薯、大豆、綠豆、紅小豆、蕓豆、粟米等。說起雜糧,人們總習慣于冠以“小”字,稱之為小雜糧,是因為雜糧相較于水稻等大宗產品,面積和產量較小。然而,在糧食安全與綜合效益之間,旱雜糧有著大宗作物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健康、養生”等觀念深入人心的當下,雜糧市場正迎來屬于它的春天。
消費多元化推動
旱雜糧市場呈逐年上升趨勢
“綠豆8元/斤,黑大豆8元/斤,高粱5元/斤……就連玉米糝也要4元/斤。”7月27日上午,武昌水果湖集貿市場糧油區,散裝小雜糧零售價格普遍較高。糧油區負責人介紹:“旱雜糧銷量越來越好,各大超市幾乎都辟出醒目位置進行銷售。”過去看似不起眼的紅薯、土豆、綠豆等旱雜糧,不知不覺中已經躍上千家萬戶的餐桌。特別是近年來,旱雜糧的消費量和單價都呈逐年上漲的趨勢,市場供不應求。
由于小雜糧作物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種植分散,不利于機械化生產,主要種植在地邊溝邊、山區旱坡地上,因此產量一直不高。近年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雜糧越來越受到重視,對雜糧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在市場需求旺且產量小的雙重作用下,雜糧價格節節攀升,市場前景一片向好。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全國薯類產量2856萬噸,豆類產量1914萬噸,各類雜糧占比不到糧食總產量的3%,大豆、綠豆、蠶豌豆生產總量亦不能滿足消費需求。
我國雜糧品種多、質量好、分布廣,是世界上雜糧生產優勢*強的國家。面對日益旺盛的需求,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產能,豐富雜糧市場勢在必行。早在2001年,袁隆平就曾向相關部門提交了“關于加速旱雜糧產業化開發的幾點建議”,呼吁加快發展旱雜糧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旱雜糧產業,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省農技推廣總站主要負責人羿國香表示。
研究證明,長期食用旱雜糧對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都有較好的預防和輔助治療功效。旱雜糧的產地多處于偏遠山區、高寒地區,土壤和空氣污染較小,使得產品品質優良,因此,旱雜糧在綠色食品開發上,具有天然的生產優勢。
緊跟市場“指揮棒”
湖北旱雜糧種植百花齊放
近年來,湖北省也開始重視旱雜糧產業開發,呈現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局面。近年來鮮食玉米已成為城鎮居民菜籃子的主要產品之一,既可做蔬菜水果食用,營養價值高,產品暢銷省內外,鮮食玉米畝產鮮穗一般在2000斤左右,價格每斤1元左右,畝產值2000元左右。鮮食玉米秸稈還能作青貯飼料,不僅解決了秸稈還田難的問題,還增加了種植收益。
潛江市已有1300多年大豆種植歷史,近年來,在大豆主產區面積下滑情況下,潛江市大豆生產面積不減反增,種植面積保持在10萬畝以上,2018年大豆種植面積突破20萬畝,成為全市旱地夏播的*大作物。
恩施是全省*的馬鈴薯主產區,這里是馬鈴薯主食開發的主戰場。3年來,一顆小小土豆,在這里完美逆襲,率先從“菜”變“糧”。2018年恩施土豆種植面積在155萬余畝,是全州糧食作物中*一個面積保持穩定并呈上升趨勢的作物,占全省種植規模的50%左右,占全州夏糧總產的90%以上,成為恩施州一大支柱產業。
除土豆外,黑綠豆作為恩施州農科院*新研究成果,巴東在全國率先引種。“僅黑綠豆這一品種在全縣有100個村種了1000多畝哩!”巴東縣易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老總易美軍說。
在市場的作用以及各地對雜糧產業的探索下,過去的“小雜糧”已經不再“小”,農業農村部在秦皇島召開全國雜糧生產會議時,也把原來的“小雜糧”改稱“雜糧”,充分說明雜糧在農產品生產中地位的提高和人們對其價值的重新認知。
提質增效
小雜糧可做大文章
從恩施硒土豆逆襲,在市場的推動下,湖北省旱雜糧產業在生產端有了長足進步。但是,單純地依靠“量”來滿足市場顯然不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小雜糧需加快增質提效的產業化步伐。
專家認為,產業化是雜糧發展必由之路,做好雜糧優勢區域規劃,建設優質雜糧繁種基地、生產和出口創匯基地,形成雜糧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產業鏈、流通鏈,推動雜糧產業的開發創新。
潛江嘗相思食品有限公司,是湖北省雜糧深加工的代表企業,旗下產品大多通過大豆制醬,將大豆等雜糧進行深加工,產生附加價值,也豐富了雜糧的銷售渠道。這也給了湖北省雜糧發展啟示:應該重視雜糧深加工,開辟多元化的市場。
聯動文化產業,農業旅游業兩開花。恩施州舉辦“南方馬鈴薯大會”“恩施硒土豆美食大賽”等活動,宣傳、推介、展示、銷售恩施硒產品,讓恩施硒土豆走出大山。在鄉村旅游線路和核心休閑景點布點一批“農家土豆宴”餐館,通過構建產業閉環,打造恩施特有的地域飲食文化品牌。
借力電商平臺,開拓線上銷售市場。當陽市在紅薯產業開發上,爭取線下線上雙管齊下,以當陽龍之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以宜昌市紅薯產業協會為紐帶開展電商銷售,網羅了全市5個紅薯主產區的100多個紅薯專業合作社;棗陽發展“互聯網+”銷售,在郵樂網開設“棗陽旗艦店”、在供銷e網開設“棗陽館”,將棗陽市雜糧農特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利用技術創新改進種植模式,培育新品、良品,通過深加工延長產業鏈,開辟新市場以及發展旅游業……,湖北旱雜糧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迅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